正确答案: ACD
故意杀害被继承人但未遂 遗弃被继承人但情节不严重 销毁被继承人遗嘱且情节严重
题目:继承人的以下行为中,导致继承权丧失的是( )。
解析:解析:继承人故意杀害被继承人的,无论未遂还是既遂,均导致继承权丧失;只有因争夺遗产而杀害其他继承人时,继承人才丧失继承权;只要有遗弃被继承人的行为,即使情节不严重,也丧失继承权;销毁被继承人的遗产只有达到情节严重的程度时才丧失继承权。因此,B是错误的,ACD是正确答案。
查看原题 点击获取本科目所有试题
举一反三的答案和解析:
[单选题]沈某因交通违章被公安机关交通管理部门罚款1800元,拘留15日。他受到的法律制裁属于( )。
行政处罚
[多选题]作为死刑宽待刑出现的刑种有( )。
加役流
刺配刑
流刑
解析:解析:考查要点是宽待死刑的刑种。在我国古代的不同历史时期,统治者为了标榜慎刑,经常将罪行较重且又不构成死刑的人犯,通过创立宽待刑来填补轻刑和死刑中间刑的空白。北魏根据“赦死从流”的理论,创立了流刑,填补了徒刑和死刑之间缺少中间刑的问题,此举为封建制五刑的初步形成奠定了基础。可见,D项是正确答案。在唐朝,流刑分为三等,皆劳役一年。唐太宗增设加役流,即流三千里,劳役三年,作为对某些死刑的一种宽宥处理。可见,B项是正确答案。宋太祖赵匡胤为了慎刑起见,创立“刺配刑”,最初该刑为“杂犯至死待命”所设,但是后来的统治者很快违背初衷,急剧扩大其适用范围,造成“犯者日众”。可见,C项是正确答案。充军刑始创于宋朝,但宋朝并不常用充军,到了明朝,充军普遍适用,明朝的充军刑是重于流刑的刑罚类型,明朝充军刑的目的不在于宽待死刑,而是通过加重刑罚,达到强化统治效能的目的,因此,A项不能选。
[单选题]甲为了阻碍国家机关工作人员乙执行公务,重伤乙,甲的行为构成( )。
按照想象竞合犯的原则,根据其中的一个重罪论处
解析:解析:甲基于一个犯罪意图支配的数个不同罪过,实施了一个危害行为,触犯了两个罪名,属于想象竟合犯。
[单选题]清末“厘定官职”后,最高审判机关为( )。
大理院
解析:解析:清末“厘定官职”后,改大理寺为大理院,作为最高审判机关。
[单选题]依照唐宋时期法律的规定,殴打或谋杀祖父母、父母的行为构成“十恶”犯罪中的( )。
恶逆
解析:解析:隋、唐、宋时期将殴打或谋杀祖父母、父母、伯叔父母等尊长的犯罪称为“恶逆”,是“十恶”中封建伦理犯罪中最重的犯罪种类。故选B项。谋大逆是图谋毁坏宗庙、陵寝及宫阙的“十恶”犯罪。不孝是告发或咒骂祖父母、父母,祖父母、父母在而别籍异财,供养有缺的“十恶”犯罪。不睦是谋杀或卖缌麻以上亲,殴打或告发丈夫及大功以上尊长的“十恶”犯罪。
[多选题]人民调解的种类有( )。
民间调解
群众团体调解
政府调解
司法调解
解析:ABCD
[单选题]下列侵犯著作权的行为中,不构成侵犯著作权罪的是( )。
剽窃、抄袭他人作品
解析:解析:根据《刑法》第217条的规定,剽窃、抄袭他人作品不构成侵犯著作权罪。
[单选题]根据物权法的规定,因遗赠引起的物权变动,自( )生效。
受遗赠开始时
解析:解析:根据物权法的规定,因继承或者受遗赠取得物权的,自继承或者受遗赠开始时发生效力。《物权法》第28条、第29条和第30条规定的是非因法律行为引发的物权变动,包括基于公法原因引发物权变动、事实行为引发物权变动和因继承、受遗赠引发物权变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