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单选题]根据我国宪法规定,下列哪一机关有权撤销或者改变不适当的部门规章
正确答案 :C
国务院
[多选题]宪法的最高法律效力表现在( )。
正确答案 :AB
宪法是制定普通法律的依据
宪法是一切公民、国家机关和社会团体的最高行为准则
解析:解析:本题考的是有关宪法最高法律效力的内容。在成文宪法的国家中,宪法的法律效力高于一般的法律,在国家法律体系中处于最高的法律地位。宪法的最高法律效力主要包括两个方面的含义:(1)宪法是制定普通法律的依据,任何普通法律、法规都不得与宪法的原则和精神相违背;(2)宪法是一切国家机关、社会团体和全体公民的最高行为准则。
[单选题]甲以房屋为抵押,向银行贷款3万元,后来又以该房屋为抵押向信用社贷款2万元。两个抵押合同均先后作了抵押登记。但经评估,房屋仅值4万元。该房屋应由( )。
正确答案 :A
银行优先受偿
解析:解析:抵押权人享有的最根本的权利是优先受偿权,即顺序在先的抵押权优先于顺序在后的抵押权。因此,银行应就该房屋的价值优先受偿。BCD是错误的,只有A是正确答案。
[单选题]《中华民国临时约法》于( )三读通过。
正确答案 :C
1912年
解析:解析:考查要点是《中华民国临时约法》通过的时间。《中华民国临时约法》是南京临时政府于1912年3月11日公布的一部重要的宪法文件。可见,C项是正确答案,排除A项、B项和D项。
[单选题]犯罪的未完成形态只存在于以下哪项犯罪之中?( )
正确答案 :A
直接故意
解析:解析:一般认为,过失犯罪行为人主观上不追求危害结果的发生,客观上只有出现了法定的危害结果时才能构成犯罪,因而过失犯罪没有犯罪预备、犯罪未遂和犯罪中止的停止形态。对于过失犯罪来说,只有成立与否的问题,而没有既遂与未遂的区分问题。犯罪的预备、未遂和中止也不存在于间接故意犯罪之中,而只能存在于直接故意犯罪过程中。间接故意犯罪过程中,行为人既然只是对危害结果的可能发生持放任的态度,就不可能积极地为犯罪准备工具、制造条件。间接故意犯罪只有发生了危害结果,才能构成犯罪。如果危害结果没有发生,就不构成犯罪。因此,间接故意犯罪也就无所谓犯罪预备、未遂和中止。犯罪的未完成形态只存在于直接故意犯罪之中。过失犯罪、间接故意犯罪都不存在犯罪预备、犯罪未遂和犯罪中止的问题。
[多选题]妨害信用卡管理罪为选择性罪名,包含
正确答案 :AB
对象的选择
妨害行为的选择
解析:AB
[单选题]“临时制刑,不预设法”是春秋时新兴地主阶级立法的原则。 ( )
正确答案 :B
错误
[单选题]下列关于法律部门划分的表述,正确的是( )。
正确答案 :A
法律部门的划分虽然有客观依据,但最终还是人们主观活动的产物
解析:解析:法律部门的划分的标准是法律调整的对象和方法,都是客观的,但是从最终上讲,法律部门的划分还是人为的,是人们主观活动的产物,故A项正确。法律部门的划分并非为统计本国法律数量的多少,而是保持法律规范之间的协调统一,故B项错误。划分法律部门应当考虑各法律部门之间法律规范的规模或数量之间保持大体上的均衡,但是不可能保持相等。故C项错误。随着社会的发展,会形成新的法律部门或者改变某一法律部门的属性,因此法律部门的划分不可能一成不变,D项错误。
[单选题]已经着手实行犯罪,是指行为人已经开始实行( )。
正确答案 :A
刑法分则所规定的构成某种犯罪的客观要件的行为
解析:解析:已经着手实行犯罪,是犯罪预备的必备要件,指行为人已经开始实行刑法分则所规定的构成某种具体犯罪构成要件客观方面的行为。
[多选题]根据法律规范载体形式的不同,可将法律渊源分为( )。
正确答案 :AB
成文法渊源
不成文法渊源
解析:解析:法律渊源通常是指法的形式意义上的渊源,即法律规范创制方式和外部表现。根据法律规范载体的不同,可将法律渊源分为成文法渊源和不成文法渊源。
查看原题 点击获取本科目所有试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