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确答案: ACD
原则上以谁的名义制发公文,就用谁的印章 代章时应标明“代章”字样 印前须经批准的,不经规定领导者签发的公文一律不予用印
题目:用印时应加以注意的事项有( )
查看原题 点击获取本科目所有试题
举一反三的答案和解析:
[单选题]( )是民生之本。
就业
解析:略。
[多选题]贫困村按照“一高一低一无”标准识别:“一高”“一低”“一无”分别指什么()
贫困发生率高于全省的1倍
村级农民人均纯收入低于全省农民人均纯收入的60%
行政村无集体经济收入
[多选题]事业单位国有资产处置收入属于()所有,实行()管理。
国家“收支两条线”
解析:答案:C
解析:《事业单位国有资产处置收入核算办法》规定:“事业单位国有资产处置,是指事业单位对其占有、使用的国有资产进行产权转让或注销产权的行为。处置方式包括出售、出让、转让、对外捐赠、报废、报损以及货币资产损失核销等。”同时还规定:“事业单位国有资产处置收入属于国家所有,应当按照政府非税收入管理规定,实行‘收支两条线’。”
[单选题]党的十八届四中全会指出,凡经人大及其常委会选举或者决定任命的国家工作人员正式就职时要公开()。
向宪法宣誓
解析:十八届四中全会强调,建立宪法宣誓制度,凡经人大及其常委会选举,或者决定任命的国家工作人员正式就职时公开向宪法宣誓,是因为遵守宪法和法律是公民的政治义务,坚持依法治国,首先要坚持依宪治国故本题答案,选B
[多选题] 在一次产品质量抽查中,某批次产品被抽出10件样品进行检验,其中恰有两件不合格品,如果对这10件样品逐件进行检验,则这两件不合格品恰好在第五次被全部检出的概率是
1/45
4/45
解析: 参考答案:C
【解析】“恰好在第五次全部检出”的意思是前四次有一个被检出,到第五个检出第二个不合格产品,其概率=C(2,1)C(8,3)A(4,4)C(1,1) / A(10,5)=4/45。故答案为C
[多选题]不断出土的新证据加上研究方法上的新进展,致使人们对过去的认识,甚至已有的历史定论一再推翻。这表明:
真理具有绝对性和相对性的两重属性
实践标准既是确定的又是不确定的
解析:【答案】CD。
解析:真理是客观事物及其规律在人的意识中的正确反映,是标志主观和客观相符合的范畴。凡是真理都具有客观性,即都是客观真理。客观性是真理的本质属性。选项A说法错误;真理和谬误的对立表现在相互排斥、相互否定上。真理和谬误是相互排斥的,是真理就不能是谬误,是谬误就不能是真理,二者不能混淆;真理和谬误是相互否定的,否定了真理必然导致谬误,否定了谬误才可能达到真理。选项B说法错误;真理是绝对性和相对性的统一;真理的绝对性或者说绝对真理是指真理是无条件的、绝对的。真理的相对性或者说相对真理是指人们在一定条件下对客观事物及其规律的正确认识是有限的,即真理的条件性。主要表现为两个方面:①从认识的广度上看,任何真理的认识都是对整个世界某些领域、某些事物和过程的一定范围的正确反映。②从认识的深度上看,任何真理都是对特定事物一定程度、一定层次的近似正确的反映;真理有待扩展和深化。本题目所反映的正是真理在新时期新阶段具有相对性,不断被深化与拓展;选项C说法正确;实践标准的确定性与不确定性。实践标准的确定性是指第一、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只能是实践,这一点是确定。第二、实践对一切认识最终都能作出检验,没有实践检验不了的认识,这一点也是确定的。实践标准的不确定性是指:第一、任何实践都是具体的,都受一定历史条件的限制,因此一定历史条件下的实践,不能完全驳倒或证实现存的一切认识。第二、实践对认识的检验不是一劳永逸的,是一个过程,因此一定历史阶段的实践对认识真理性的检验是有条件的。根据题义,选项D说法正确;综上所述,本题答案为C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