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确答案: B
法律事件
题目::法律规定的不以当事人的主观意志为转移的能引起法律关系的产生、变更和消灭的属于( )。
解析:法律事件是指法律规范规定的、不以当事人意志为转移而引起的法律关系形成、变更或消灭的客观事实。据此,答案为B。
查看原题
举一反三的答案和解析:
[单选题]:2002年与2001年相比,在校生增长率超过20%的学科有( )。
8个
解析:本题计算方法同上题,但不必算出最终结果。
[单选题]:当地政府计划将该地区劳动力资源当中高中及以上文化程度的人数比例由原来的6∶1∶1调整为5∶3∶2,假设该地区高中文化程度的人数不变,则大专、本科及以上两种文化程度的人数应分别增加多少万人?( )。
39;21
解析: 由图表可知该地区高中、大专、本科及以上三种文化程度的比例是6∶1∶1,而高中人数为90(万人),现在要保持这个人数不变,比例却变成5∶3∶2,则大专的人数要达到54(万人),本科及以上的人数要达到36(万人),所以比原来的15(万人)分别增加(54-15=)39(万人)和(36-15=)21(万人)。
[单选题]不同历史发展阶段,不同地域的人们,由于生活经验的范围和性质不同,所___而形 成的思维框架、思维模式也就不同。填入横线部分最恰当的一项是( )。
积淀
[单选题]:宋朝的朱熹,曾经给《论语》做过注释,可是假如当孔子正在跟颜回、子路他们谈话的时候,朱熹闯了进去,管保他们在讲什么,他是一句也听不懂的。不光是古代的话后世人听不懂。同一种语言在不同的地方也经历着不同的变化,久而久之也会使这个地方的人听不懂那个地方的话,形成许许多多方言。这段话主要支持了这样一种观点,即( )
在不同的历史时期或不同的地区,语义语音的变化是非常显著的
解析: 第一句话是说由于历史时期的不同造成的语言差异,宋朝的朱熹对《论语》作的注释并不能完全复元《论语》著作;第二句话是说地域的不同一样会造成语言的差异。由此可以看出,这段话要表达的主旨是“由于历史时期和地域的不同,会造成语言的差异”。所以答案是C。
[单选题]由于外资大批出逃,股价债价下跌,生产下降,国家税收减少,国家偿债率超过极限,俄罗斯国家财政已到了_______的地步。
岌岌可危
解析:四个选项均有“情况危急”之意,但又有细微差别,A项形容十分危险,快要倾覆或灭亡;B项一般指战争中国家或城池即将发生危难的情势;C项指危险就在眼前;D项比喻极其危险,一般亦用于军事方面。原句中说的国家财政问题,故B、D先被排除;A,C两项相比较,A项更贴切,故本题的最佳答案为A。
[单选题]2005年广东省生产总值位列第一,高于第三位( )亿元
4005.46
解析:2005年广东省生产总值为25968.55÷(1+14.1%)≈22759.47亿元,第三位的江苏为21548.36÷(1+14.9%)≈18754.01亿元,高出22759.47-18754.01=4005.46亿元。
[单选题]:有关专家指出:中学生正处于叛逆的年龄,如果单纯用处罚这种粗暴的方式阻止中学生上网吧,不过是________。填入画横线部分最恰当的一项是( )。
扬汤止沸
解析:显然,在叛逆的年龄,单纯用粗暴的处罚方式是解决不了问题的,不可能“釜底抽薪”,从根本上解决问题,但也不能算是一个自取灭亡、“饮鸩止渴”的方式。因此,只能选“扬汤止沸”,治标不治本。正确答案为B。