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确答案: D
发生钩拢现象一定出现等频心律
题目:关于钩拢现象的表述,不正确的是
解析:钩拢现象与等频心律(或称为等频现象)两者的概念和发生条件均不相同。钩拢现象持续时,有可能使同时存在的两种心律形成等频心律,但不意味着发生钩拢现象一定出现等频心律。
查看原题
举一反三的答案和解析:
[多选题]关于过度换气性T波改变的论述,正确的是
过度呼吸(数十秒)后胸导联出现一过性T波低平或倒置
约11%的健康人在过度呼吸时可引起T波改变
其机制可能与交感神经兴奋早期引起心室肌的不协调复极有关
属功能性T波改变
解析:服用普萘洛尔可防止过度换气引起的这种T波改变。
[单选题]以下情况可引起右胸导联QRS波群振幅增高,但不包括
前间壁心肌梗死
[单选题]关于心肌灌注运动负荷显像,其敏感性可达到
85%~90%
解析:心肌灌注显像目前已成为诊断冠心病的重要手段,运动负荷显像其敏感性和特异性均可达到85%~90%。
[单选题]关于三度房室传导阻滞发生机制的表述,正确的是
有效不应期极度延长,大于逸搏间期
解析:一度房室传导阻滞的发生机制为相对不应期延长,大于PP间距;二度Ⅰ型房室传导阻滞的发生机制为相对不应期和有效不应期均延长,以相对不应期延长为主;二度Ⅱ型房室传导阻滞的发生机制为有效不应期显著延长,只留下很短的相对不应期;三度房室传导阻滞的发生机制为有效不应期极度延长,大于逸搏间期。
[单选题]目前推荐数字化心电图机的采样频率应不低于
500Hz
解析:数字化电路心电图机采样频率应在500Hz以上,以保证高保真地记录心电图波形。
[多选题]需要与房性期前收缩未下传相鉴别的是
窦性停搏
二度Ⅱ型窦房阻滞
二度Ⅰ型窦房阻滞
窦性心律不齐
解析:房性期前收缩未下传的P'波有时埋藏在T波上,并出现一个较长的PP间距,因此容易误认为窦性停搏、窦房阻滞、窦性心律不齐等。鉴别的方法是把长PP间距之间的T波形态与其他的窦性T波比较,如果该T波的形态发生变形,提示为房性期前收缩未下传。
[单选题]以下为变异型心绞痛可出现的心电图改变,但应除外
一过性Q波
解析:变异型心绞痛一般不出现Q波,但如果冠状动脉持续痉挛导致急性心肌梗死时,可出现病理性Q波。
[单选题]下列有关起搏器的描述,不正确的是
单极电极导线顶端电极为阳极
解析:单极电极导线顶端电极为阴极。
[单选题]Koch三角是指
冠状窦口前内缘、三尖瓣隔瓣附着缘和Todaro腱之间的三角区
解析:冠状窦口前内缘、三尖瓣隔瓣附着缘和Todaro腱之间的三角区称为Koch三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