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确答案: B

任何一个条件的变化,即可导致疾病的发生

题目:以下哪项不是"流行病学三角"的基本内涵

查看原题 点击获取本科目所有试题

举一反三的答案和解析:

  • [单选题]心室肌细胞动作电位复极期内,只有强刺激才能引起兴奋的那段时间称作
  • 相对不应期


  • [单选题]随机抽取某市10岁女孩100名,测得其体重均数为35kg,若以一定概率估计该市10岁女孩体重的总体均数所在范围,需进行
  • 区间估计

  • 解析:总体均数的区间估计即按一定的概率100(1-α)%估计总体均数的所在范围,故选项B正确。

  • [单选题]患者,女性,25岁,不明原因发热2月入院,贫血貌,杵状指,皮肤黏膜有多处小出血点,入院时,三尖瓣区有Ⅲ级吹风样杂音,近日消失,脾大,有压痛,血液培养为草绿色链球菌,拟用青霉素G和下列之一药合用宜选用
  • 链霉素


  • [单选题]依据母婴保健法、中国妇女发展纲要及儿童发展纲要,以下哪一项不属于妇女保健指标的内容
  • 适龄儿童就学率


  • [单选题]比较1949-1957年间某市儿童结核病和白喉的死亡率(1/10万)(两种疾病的死亡率数值相差很大)的变化速度,宜选择的统计图是
  • 半对数线图


  • [单选题]肾髓质高渗梯度建立的主要动力是
  • 髓袢升支粗段对NaCl的主动重吸收

  • 解析:肾髓质高渗梯度的形成   近髓肾单位的髓袢与直小血管是一个并行排列液体逆向流动的U形管道,而各段肾小管对溶质和水有选择性通透性,构成了逆流系统,为肾髓质的渗透梯度的形成具备了条件。   外髓质高渗梯度的形成   外髓部是逆流倍增过程的起始部位,由于髓袢升支粗段位于外髓部,能主动重吸收NaCl,对水则不易通透,所以外髓部的高渗梯度主要由升支粗段NaCl重吸收形成的。   内髓质高渗梯度的形成   内髓部高渗梯度形成与内髓质集合管尿素再循环和髓袢升支细段NaCl由管内向管外组织间液顺梯度扩散有关。 ①尿素再循环:髓袢升支细段管壁对尿素具有中等度的通透性,内髓部组织液中尿素便顺浓度梯度进入髓袢升支细段,小管液相继流经升支粗段、远曲小管、皮质部、外髓部集合管至内髓集合管处,尿素再顺浓度梯度扩散到组织液,形成尿素再循环,促进内髓部高渗梯度的形成。 ②NaCl对渗透梯度形成的作用:在髓袢降支细段对NaCl不易通透,但对水有通透性,降支细段小管液NaCl浓度愈来愈高,到髓袢顶端转折处达最高值。小管液转入升支细段后,管壁对NaCl有较高通透性,对水则不易通透,NaCl便顺浓度梯度扩散入内髓部组织液,提高内髓部渗透梯度。【该题针对“肾小管与集合管的转运过程★”知识点进行考核】

  • 推荐下载科目: 中西医结合儿科学(正高) 针灸学(副高) 传染病学主治医师(代码:312) 广东省药学专业初级 口腔执业助理医师实践技能 住院医师规培(中医内科) 住院医师规培(中医耳鼻咽喉科) 口腔医师定期考核 药学(师) 超声医学科
    @2019-2026 不凡考网 www.zhukaozhuanjia.com 蜀ICP备20012290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