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确答案: D

多源性室性期前收缩完全消失

题目:患者男性,52岁,冠心病。动态心电图显示频发多源性室性期前收缩,频发短阵室性心动过速。服用抗心律失常药物2周后复查动态心电图,采用ESVEM标准判断药物治疗是否有效,其中表述ESVEM标准不正确的是

解析:用动态心电图评价抗心律失常药物的疗效目前采用ESVEM标准,但没有多源性室性期前收缩完全消失这条标准。

查看原题

举一反三的答案和解析:

  • [单选题]圆顶尖角型T波常见于
  • 室间隔缺损


  • [单选题]按Lown标准,频发室性期前收缩的定义为
  • ≥30次/小时


  • [单选题]下列心肌缺血类型可引起ST段抬高,但除外
  • 心内膜下缺血

  • 解析:心内膜下缺血时,心电图主要表现为ST段压低或T波直立高耸。

  • [单选题]关于心内电生理检查的描述,正确的是
  • 依据电生理检查结果,可以指导对患者进行药物还是非药物治疗

  • 解析:心内电生理检查之前需停用各种抗心律失常药物5个半衰期以上。检查时,电极导管需经股静脉插管放置到高位右心房、希氏束区、冠状静脉窦和右心室心尖部。依据电生理检查结果,可以指导对患者进行药物还是非药物治疗。电生理检查室需配有抢救药品和除颤器,操作者需熟悉心电图学和电生理知识,操作前需培训。

  • [多选题]形成房性期前收缩未下传的主要原因错误的是
  • 恰遇交界区的相对不应期

    恰遇心室肌的相对不应期

    恰遇右束支的有效不应期

    恰遇右束支的相对不应期


  • [单选题]关于干扰现象的表述,不正确的是
  • 干扰是指激动因遇病理性延长的不应期而引起传导延迟或中断的现象

  • 解析:干扰是指激动因遇生理性不应期而引起传导延迟或中断的现象,常发生于以下三种情况:①心房率过快,心房周期<交界区生理不应期;②心室率快于心房率;③窦性心律的频率慢于潜在的逸搏心律的频率。

  • [单选题]窦性心律不齐的形成机制是
  • 由于窦房结不匀齐地发出激动所致

  • 解析:窦性心律不齐是由于窦房结不匀齐地发出激动所致,临床上最常见的类型是呼吸性窦性心律不齐及窦房结内游走性心律。前者是由于呼吸运动导致自主神经张力强弱改变引起心率变化;后者是由于窦房结内节律点游走不定引起起搏频率发生变化。

  • [单选题]可以影响到心肌供血的冠状动脉狭窄程度为
  • 50%~70%


  • [单选题]按下定标键记录方波,若方波波形的转折角为直角说明
  • 阻尼适当


  • 考试宝典
    推荐下载科目: 中西医结合儿科学(正高) 外科护理(正高) 理化检验技术(正高) 全科医学(副高) 职业病学(副高) 临床药学(副高) 放射医学主治医师(代码:344) 核医学主治医师(代码:345) 口腔内科学主治医师(代码:354) 微生物检验技术(师)(代码:212)
    @2019-2026 不凡考网 www.zhukaozhuanjia.com 蜀ICP备20012290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