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单选题]从物权是指从属于其他权利而存在的物权。 ( )
正确答案 :A
正确
[单选题]我国的立法体制是指( )。
正确答案 :B
依照宪法规定的立法权限的划分
解析:解析:有关法律制定的权限划分所形成的制度结构称为立法体制。它既包括中央国家机关和地方国家机关关于立法权限划分的制度,也包括中央国家机关之间及地方各级国家机关之间关于法律制定权限划分的制度。
[单选题]以下各项中,( )属于我国刑法的目的。
正确答案 :A
惩罚犯罪,保护人民
解析:解析:我国《刑法》第1条中规定:为了惩罚犯罪,保护人民,根据宪法,结合我国同犯罪作斗争的具体经验及实际情况,制定本法。因此A项为正确答案。
[单选题]汉律儒家化的体现不包括( )。
正确答案 :D
诬告反坐
解析:解析:考查要点是汉朝法律的儒家化。汉朝法律的儒家化表现在;(1)在立法指导思想上,实行“德主刑辅”;(2)在刑罚适用原则上,实行恤刑、亲亲得相首匿;(3)在刑事审判上,实行“春秋决狱”;(4)在刑罚执行上,实行“秋冬行刑”;(5)在监狱管理上,实行录囚(虑囚)制度。可见,A项、B项和C项都是汉朝法律儒家化的表现。诬告反坐原则是指对诬告者定其所诬告别人的罪名,以加强对诬告者的惩罚,该原则在秦朝就已经存在,后世王朝沿用了此原则,只不过内容有相对的变化。诬告反坐原则与儒家思想无关,因此,D项是正确答案。
[单选题]行为人在为犯罪准备工具,制造条件的过程中,自动停止继续实施犯罪行为的,其行为构成( )。
正确答案 :B
犯罪中止
解析:解析:这是一道很具有迷惑性的试题。其实,认真审题还是很简单的,由于题干中强调了是在准备工具,制造条件的犯罪预备过程当中停止犯罪的,因此,很多考生匆忙就选择了A。实际上,首先应当考虑停止犯罪的原因是被动的还是主动的,这才是问题的关键,因为犯罪中止可以发生在整个犯罪过程中。出现这种题目时,考生应当严格按照以下顺序进行判断:首先判断犯罪停止的原因是什么?是主动的,则为犯罪中止;是被动的,则可能为犯罪预备或犯罪未遂;再判断犯罪停止在哪一个过程当中?停止在犯罪预备阶段,则为犯罪预备;停止在犯罪实行阶段或犯罪实行后阶段,则为犯罪未遂。
[多选题]法的规范作用可以概括为( )。
正确答案 :BCD
指引作用
预测作用
评价作用
解析:解析:因为法的作用对象有行为和社会两部分,所以法的作用可以分为法的规范作用和法的社会作用。法的规范作用是法对于人的行为的作用,法的社会作用是法对于社会关系的作用。根据法的规范作用的不同对象,即不同的行为,法的规范作用可被分为指引作用、预测作用、评价作用、教育作用、强制作用。A项法的社会作用是与规范作用共同构成法的作用的两部分内容。
[多选题]下列情形中,应以强奸罪定罪处罚的有( )。
正确答案 :AC
利用迷信手段欺骗妇女与其发生性关系的
利用妇女极度疲劳昏睡之机,冒充其丈夫与其发生性关系的
解析:解析:本题考查强奸罪的认定。性交行为违背妇女意志,这是强奸行为的本质属性。性交行为被强行进行,这是强奸行为的外在属性。所谓性交行为被强行进行,是指行为人采取暴力、胁迫或者其他手段,使被害妇女不能抗拒、不敢抗拒、不知抗拒,从而违背妇女意志,强行与妇女性交的。这里的其他手段,是指利用暴力、胁迫以外的,使被害妇女不知抗拒或者无法抗拒的手段。例如,利用妇女患重病、熟睡之机,进行奸淫;以醉酒、药物麻醉,以及利用或者假冒治病、利用催眠术使妇女不知反抗等方法对妇女进行奸淫。由此可见A、C正确。根据我国《刑法》第240条,在拐卖妇女过程中,奸淫被拐卖妇女的,是拐卖妇女罪的加重情节,不单独成立强奸罪。故B错误。
[单选题]元朝管理全国佛教和受理僧侣诉讼的中央机关是( )。
正确答案 :C
宣政院
解析:解析:佛教在元代被奉为国教,僧侣的地位是极高的,受到法律的特殊保护,在刑罚使用上也区别对待。在元朝,僧侣即使犯奸盗、诈伪重罪,有司也不得审问,须报宣政院审理,犯轻罪的由寺院主持自理。地方官府碰到僧侣犯大案的,审理后也要上报宣政院。宣政院是中央专门设立的宗教审判机关,负责僧侣案件的处理。这条规定反映了在刑罚适用上僧俗间极端不平等原则。因此本题选C。
[单选题]用益物权包括( )。
正确答案 :A
地上权、地役权
解析:解析:用益物权是指以标的物的使用和收益为目的而设立的他物权,主要包括地上权、地役权等。与之对应的是担保物权,主要包括抵押权、质权、留置权。因此,BCD是错误的,只有A是正确答案。
[单选题]管制、拘役和剥夺政治权利由( )执行。
正确答案 :B
公安机关
解析:解析:《刑法》第38条第2款规定:“被判处管制的犯罪分子,由公安机关执行。”《刑法》第43条规定:“被判处拘役的犯罪分子,由公安机关就近执行。”《刑事诉讼法》第218条规定:“对于被判处管制、剥夺政治权利的罪犯,由公安机关执行。”因而本题的正确答案为B。
查看原题 点击获取本科目所有试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