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确答案: B

自动丧失中国国籍

题目:定居外国的中国公民,自愿加入或取得外国国籍的,( )。

解析:解析:考查要点是公民和国籍。根据我国有关法律的规定,定居外国的中国公民,自愿加入或取得外国国籍的,自动丧失中国国籍。因此,B项是正确的;A项、C项、D项是错误的。

查看原题 点击获取本科目所有试题

举一反三的答案和解析:

  • [单选题]下列行为属于添附行为中的附合的是( )。
  • 将不同的金属焊接在一起

  • 解析:解析:所谓附合,是指不同所有人的财产密切结合在一起,形成新的财产,非经拆毁不能恢复原来的状态。A是混合,C是加工,D不属于所有权的原始取得方式,因此,只有B是正确答案。

  • [单选题]在我国贯彻“以事实为根据,以法律为准绳”这一司法原则时( )。
  • 仍然要以党的政策为指导

  • 解析:解析:“以事实为根据,以法律为准绳”是我国的司法原则之一。以法律为准绳,意味着在整个司法活动中,在审理案件中,法律是最高的标准,这是社会主义法治对司法提出的必然要求。但是,这并不是说,贯彻这一司法原则可以不再以党的政策为指导。在我国,党的政策与法律在本质上的一致性以及在表现形式等方面的不同特点,决定了二者的相互关系。第一,党的政策是法律的核心内容,是法律的灵魂,是法律的精髓。党所提出的主张和措施从根本上说体现了人民群众的共同意志和利益。党通过政策的法律化来实现自己的政治领导。第二,法律是党通过国家政权贯彻党的政策的基本手段。党的政策被制定为法律,上升为国家意志,能够获得有力的实施保障。第三,贯彻党的政策能够促进法律更好地得到实施,树立法治的权威。比如,在刑事执法中,只有以“宽严相济”的刑事政策为指导,才能突出打击重点,维护良好的治安秩序,最大限度减少社会对立面,促进社会和谐,取得更好的社会效果。政策的指导作用甚至还在立法中获得了确认。我国民法通则第6条规定:“民事活动必须遵守法律,法律没有规定的,应当遵守国家政策。”

  • [多选题]下列选项中,有关共同侵权的表述正确的有
  • 五个顽童共放“二踢脚”,其中一枚炸伤行人,但不知是哪一枚,五个顽童构成共同侵权

    丙唆使不满18岁的丁殴打一幼童,导致该幼童受伤,丙、丁构成共同侵权

  • 解析:BC

  • [多选题]下列有关法与道德的关系哪些是正确的?( )
  • 法律具有“两面性”,而道德仅具有“一面性”

    道德比法律调整的范围要广泛得多

    法律是传播道德的有效手段

    道德是法律的评价标准和推动力量

  • 解析:解析:法与道德的区别主要表现在以下方面:(1)两者起源的时间不同。道德在原始社会(或初民的社会)作为独立的或与宗教、习俗(习惯)相混合的形态而存在。但国家的实在法(国法、法律)只是随着一定条件的成熟,如生产力的发展、阶级和国家的产生、语言文字的发达等,才在一定的社会阶段出现的。(2)二者的表现形式不同。道德通常是约定俗成的,存在于人们的思想和观念之中,通过文字表述,以诸如社团章程、公约、守则、决议等形式存在,其内容也是比较抽象的,其制定、修改和废除程序也很不严格。法律是作为国家制定或认可的规范而存在的,其成丈形态多为法典、法规等具体的规范性文件,它们的制定、修改和废除都有严格的程序性规定。(3)两者具体内容的规定不完全相同。一般地说,法律的内容比较具体、明确、肯定,既规定人们的义务,也规定人们的权利,而且通常以权利义务的一致性作为条件。道德的内容则不同,它侧重于人们的义务而不是权利,也不要求权利和义务的一致性。因此,在法学上有一种看法,说法律具有“两面性”(既重视权利丈重视义务),而道德仅具有“一面性” (只重视义务)。(4)两者的实现方式和手段不同。道德的实施,不是凭借国家的强制力,而主要是依靠社会舆论和传统的力量以及人们的自觉维护。可见,道德的强制是一种精神上的强制,道德正是以此来调整人们的行为的。法律则不同,它的实施,必须依靠国家强制力保证,以国家机器为后盾,通过外在的强制(法律制裁)来强迫人们遵守。(5)两者的调整范围不尽相同。从深度看,道德调整的对象不仅是人们现实的行为,而且还包括人们的思想、品格和行为的动机。所以A、B、C、D均是正确选项。

  • [单选题]犯罪未遂表现为( )。
  • 未完成某一具体犯罪构成的全部要件


  • [单选题]甲与乙约定:由甲从乙拍摄的照片中选择150幅,供出版之用。为出版的必要,出版社将甲选出的部分照片作了修剪。出版物封面标明“甲著”,封底标明“乙摄影”。本案中,出版社的行为( )。
  • 侵害乙的保护作品完整权,未侵害乙的署名权


  • [单选题]“宪法”一词来源于( )。
  • 拉丁文

  • 解析:解析:考生对有关宪法词源的内容有所了解就能够作出正确的判断。

  • [多选题]关于法律体系与立法体系,下列表述正确的是( )。
  • 立法体系又称法的渊源体系

    法律体系与立法体系是内容与形式的关系

  • 解析:解析:立法体系或称制定法体系,是规范性法律文件的体系,它与法律体系之间的密切联系概括地说是形式与内容的关系。法律体系是内容,立法体系则是它的文件表达形式,指的是法的外部结构,但二者又是不同的,法律体系构成的基本要素是法律规范,法律规范又按照所调整的社会关系和调整方法不同划分为不同的法律部门,所以法律体系是法律部门的体系,立法体系的构成的基本要素是法律条文组成的法律文件,法律文件体系只是法律体系的文字表达形式。

  • 考试宝典
    推荐下载科目: 初中 成考 自考公共课 考研 公共管理硕士 法律硕士 在职硕士 成考(高升专/本) 自考专业课 小学
    @2019-2026 不凡考网 www.zhukaozhuanjia.com 蜀ICP备20012290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