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确答案: E
N-乙酰半胱氨酸治疗有效
题目:关于对乙酰氨基酚的肝损伤,以下哪项是正确的
解析:通常对乙酰氨基酚是安全的解热镇痛药,服用吸收后可分布在全身体液中。24小时以内90%以上由尿排泄,在肝脏约98%被葡萄糖醛酸、硫酸或半胱氨酸结合解毒。少量对乙酰氨基酚在细胞色素P450作用下形成.N-乙酰对位苯醌亚胺,经谷胱甘肽解毒为硫醇尿酸。如过量可与肝细胞的蛋白和核酸结合。因此,对乙酰氨基酚引起肝损伤有剂量依存性,通常1g以下不会发生肝损伤,5g以下肝损伤很小,10~15g可引起肝功能衰竭,20~25g致死。乙醇能消耗谷胱甘肽,故饮酒时,少量对乙酰氨基酚也会引起肝损伤。对乙酰氨基酚肝损伤非过敏特异质反应,因此嗜酸细胞不增多。肝损伤以肝细胞损伤为主,非胆汁淤积型。药物治疗目的是向肝细胞补充谷胱甘肽,因此作为前体的N-乙酰半胱氨酸治疗有效。
查看原题 点击获取本科目所有试题
举一反三的答案和解析:
[多选题]下列关于粉末直接压片的叙述中,正确的有
省去了制粒、干燥等工序,节能省时
产品崩解或溶出较快
是国内应用广泛的一种压片方法
适用于对湿热不稳定的药物
[多选题]关于药物在眼部吸收的叙述正确的是
药物滴入眼睛后进入角膜的薄层中,并由此经前房到达虹膜
当渗透压和pH不适时,药物易随泪液排出
解析:眼用药物的吸收途径有角膜和结合膜两条途径。角膜途径为角膜一前房一虹膜。结合膜途径为结合膜一巩膜一眼球后部。影响吸收的因素有:①pH与pKa:两相都能溶解的药物较易透过角膜。完全解离或完全不解离的药物不能透过完整的角膜。所以A错误。②药物的pKa也影响到溶液中游离型药物与分子型药物的比例。分子型药物易吸收。③刺激性大,血管和淋、巴管扩张,影响药物的吸收利用。④表面张力越小,越有利于药物与角膜的接触,使药物容易渗入。⑤增加黏度可延长药物在眼部的滞留时间,有利于药物的吸收。
[多选题]痛风急性发作期可选择的治疗药物包括
非甾体抗炎药
秋水仙碱
糖皮质激素
解析:治疗痛风的药物有: 一、秋水仙碱 秋水仙碱可迅速控制痛风发作时的急性炎症,二、非甾体消炎药 这类药具有很强的消炎、止痛和解热功能,三、肾上腺皮质激素类药物 常用的有强的松、地塞米松、氢化可的松等。故选ABD
[单选题]关于急性肾盂肾炎的临床表现,叙述错误的是
大量蛋白尿
解析:(1)全身感染症状起病急,可有寒战、高热,体温多在38~39"C ,也可高达40"C ,热型不一,伴头痛、全身酸痛,恶心、呕吐,甚至腹胀、腹泻。(2)泌尿系症状部分肾脏感染病人也同时有下尿路感染症状,包括尿频、尿痛。可能一侧或双侧肾脏扩大和有触痛,感染侧背部的小范围区域有压痛,有时腹肌严重收缩,病人可能感到阵发性地剧烈疼痛,它是由于一侧输尿管痉挛所致(肾绞痛) 。这种绞痛可能由感染或肾结石通过输尿管的激惹所引起。慢性肾盂肾炎,疼痛可模糊不清,可反复发热或完全不发热。儿童患者全身症状重,泌尿系症状轻。故选择C。
[单选题]关于环孢素,叙述错误的是
主要用于器官移植后出现的急性排斥反应
解析:环孢素为一种强效免疫抑制药,可特异性地抑制辅助性T淋巴细胞活性,但不抑制抑制性T淋巴细胞的活性,反而促进其增殖。亦可抑制B淋巴细胞的活性,选择性抑制T淋巴细胞所分泌的白细胞介素-2、干扰素-γ,抑制单核巨噬细胞所分泌的白细胞介素-1。明显抑制宿主细胞免疫的同时,对体液免疫亦有抑制作用。还可抑制体内抗移植物抗体的产生,因而具有抗排异反应作用。不影响吞噬细胞的功能,不产生明显的骨髓抑制作用。口服吸收慢且不完全,口服后达峰时间约为3.5h,生物利用度20%~50%,与血浆蛋白结合率约为90%。主要经胆汁随粪便排泄,有明显肝肠循环,经尿排出仅10%,消除半衰期为6~30h。
[单选题]有关异烟肼抗结核杆菌作用的叙述哪项错误
结核杆菌不易产生耐药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