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确答案: B
紧急避险必须在迫不得已的情况下才能实施
题目:下列关于紧急避险的表述中,正确的是( )。
解析:解析:紧急避险是指为了使国家、公共利益、本人或者他人的人身、财产和其他权利免受正在发生的危险,不得已而采取的损害另一较小合法权益的行为。这里所说的危险不仅包括不法侵害还包括自然灾害造成的危险、动物侵袭等。紧急避险不能超过必要的限度,也就是说紧急避险所造成的损害必须小于所避险的损害。根据刑法规定,紧急避险不适用于职务上、业务上负有特定责任的人,所以紧急避险的主体与正当防卫的主体范围是不一致的。因此选项D也是错误的。
查看原题 点击获取本科目所有试题
举一反三的答案和解析:
[单选题]物权的权利主体是特定的,而义务主体是不特定的。 ( )
正确
解析:解析:根据民法原理,物权是绝对权,因此其义务主体是不特定的,是权利人之外的一切人。
[多选题]按照我国宪法规定,全国人大常务委员会委员长会议的组成人员有
委员长
副委员长
秘书长
解析:ABC
[单选题]在紧急避险的情况下,行为人所造成的损害( )。
只能小于危险可能造成的损害
解析:解析:紧急避险是以牺牲合法利益来保全另一合法利益,因此,避险所造成的损害必须小于危险可能造成的损害。
[单选题]下列关于法律规则的说法错误的有( )。
命令性规则和禁止性规则并不是都是义务性规则
解析:解析:本题旨在考查法律规则的种类。义务性规则,是指在内容上规定人们的法律义务,即有关人们应当作出或不作出某种行为的规则。它分为两种:(1)命令性规则,是指规定人们的积极义务,即人们必须或应当作出某种行为的规则。(2)禁止性规则,是指规定人们的消极义务(不作为义务),即禁止人们作出一定行为的规则。
[单选题]春秋时晋国“铸刑鼎”遭到叔向的反对。 ( )
错误
[多选题]不定项选择题下列情形中,属于在中华人民共和国领域内犯罪的有( )。
犯罪行为地在中华人民共和国领域内
犯罪结果地在中华人民共和国领域内
在中华人民共和国船舶或者航空器内犯罪
犯罪行为地与结果地均在中华人民共和国领域内
解析:解析:刑法第6条规定:“凡在中华人民共和国领域内犯罪的,除法律有特别规定的以外,都适用本法。凡在中华人民共和国船舶或者航空器内犯罪的,也适用本法。犯罪的行为或者结果有一项发生在中华人民共和国领域内的,就认为是在中华人民共和国领域内犯罪。”
[多选题]某甲与某乙签订了一份租房协议,协议约定:如果甲之子在1年内出国,则甲将房租给乙居住。这一民事法律行为 ( )。
已成立但未生效
是附条件的民事法律行为
是附期限的民事法律行为
解析:解析:附条件民事法律行为是指双方当事人在民事法律行为中设立一定的事由作为条件,以该条件的成就与否(是否发生)作为决定该民事法律行为效力产生或解除根据的民事法律行为。附期限的民事法律行为是指双方当事人在民事法律行为中约定一定的期限,以期限的到来决定其效力产生或者终止的民事法律行为。民事法律行为一经做出就成立,但不一定就会产生法律效力,因此A是错误的,B是正确的。本题中,既是附条件的民事法律行为,又是附期限的民事法律行为,因此CD是正确的。
[单选题]对于被判处死刑缓期两年执行的犯罪分子,在死刑缓期执行期间,如果有下列何种犯罪行为,经查证属实,核准执行死刑?( )
故意伤害罪
解析:解析:根据《刑法》第50条的规定,在死刑缓期执行期间,如果故意犯罪,查证属实的,由最高人民法院核准,执行死刑。从本题的四个选项来看,只有故意伤害罪属于故意犯罪,而其他三项属于过失犯罪,因此,本题应选C。
[单选题]下列自然人中不只有中国国籍的是( )。
甲出生于A国,父母都为定居A国的中国公民;A国的国籍取得实行出生地主义原则
解析:解析:根据《国籍法》的规定,我国对出生国籍采用以血统主义为主、出生地主义为辅的原则。甲具有A国的国籍,我国不承认双重国籍。因此甲不具有中国国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