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确答案: BD
权利能力 行为能力
题目:公民作为民事法律关系的主体,应具有下列条件( )。
解析:解析:公民只有具有权利能力和行为能力才能成为法律关系的主体。
查看原题
举一反三的答案和解析:
[单选题]关于法治的说法,正确的是( )。
法治以尊重和保障人权为核心
解析:解析:法治是指统治阶级以法对国家权力的制约,以有效地制约和合理运用公共权力,使已经制定的法律获得普遍的服从。法治比法制更强调实质意义上的法律至上、权利保障的内涵,故B选项错误。提出“法治应当优于一人之治”的是亚里士多德,不是柏拉图,后者实际上有一个观点认为:人治是第一等好的,法治是第二等好的,人们退而求其次,才选择法治,故C选项错误。法治强调对国家权力的限制和制约,防止国家权力侵害公民权利,有权利必有救济,但权利的实现并不一定需要国家权力的干预,只有权利受到侵害且需要公力救济时,才需要运用法律并通过国家强制力予以保障,所以D也不对。综合题意,选A。
[多选题]成立不作为犯罪所要求的特定义务来源为( )。
法律明文规定的义务
职务上、业务上要求履行的义务
行为人先行行为使法律所保护的某种利益处于危险状态时所引起的负有防止危害结果发生的义务
解析:解析:不作为的义务来源有法律明文规定的义务、职务上或业务上要求履行的义务和先行行为引起的义务,不包括道德义务。不作为是指行为人有义务并且能够实行某种行为,但是消极地不去履行这种义务,因而造成严重的危害后果的行为。关于“不作为”的有关内容,大家要重点掌握,可能会以多种题型出现。除了本题的考点之外,还有一个重要考点就是“不作为成立犯罪需要同时具备的三个条件”:(1)行为人负有实施某种行为的特定义务。这是构成不作为犯罪的前提(这种义务的三个来源见本题)。(2)行为人有可能履行这种特定义务,但是未履行。如果行为人虽然有某种特定义务,但由于生理上的缺陷,缺乏必要的能力或由于其他原因而不可能防止结果发生的,则不能构成犯罪的不作为。比如,仓库保管员被罪犯捆起来,以致公共财产被抢走,就不能认为该保管员构成不作为犯罪。(3)行为人不履行特定义务而引起了危害社会的结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