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单选题]胃中不和,心下痞硬,干噫食臭,胁下有水气,腹中雷鸣,下利者宜用
正确答案 :A
生姜泻心汤
[单选题]“寒热”是
正确答案 :D
辨病性的纲领
解析:寒热
重点:寒证与热证的鉴别要点
[寒热.png]
[单选题]患者,女,23岁。痛经9年,经行不畅,小腹胀痛,拒按,经色紫黯,夹有血块,血块下后痛即缓解,脉沉涩。治疗应首选( )
正确答案 :B
中极、次髎、地机
[单选题]《金匮要略》论历节病的成因是
正确答案 :C
肝肾亏虚,风寒湿侵
[单选题]肺主治节是指
正确答案 :A
对肺主要生理功能的高度概括
[单选题]蛤蚧的功效是
正确答案 :A
补肺益肾,纳气平喘,助阳益精
[单选题]既能够治疗热毒疮疡,又能够治疗风热外感的药物是
正确答案 :E
金银花
解析:金银花
药性甘,寒。归肺、心、胃经。
功效清热解毒,疏散风热。
应用
1.痈肿疔疮。为治一切内痈外痈之要药。
2.外感风热,温病初起。
3.热毒血痢。
4.咽喉肿痛、小儿热疮及痱子。
[单选题]治湿温病湿浊蒙蔽清窍所致窍闭神昏,首选药组是
正确答案 :D
郁金、石菖蒲
[单选题]以下是孔最穴定位的是
正确答案 :C
在前臂前区,尺泽和太渊连线上,腕掌侧远端横纹上7寸
解析:孔最 郄穴
定位 尺泽穴与太渊穴连线上,腕横纹上7寸处。
主治 ①咯血、咳嗽、气喘、咽喉肿痛等肺系病证;②肘臂挛痛。
操作 直刺0.5~1寸。
[单选题]组成药物中有沙参、麦冬、冰糖、细生地、玉竹的方剂是
正确答案 :B
益胃汤
[单选题]足厥阴经在内踝上8寸以下位于
正确答案 :A
小腿内侧前缘
解析:足厥阴肝经经脉循行:
1.足厥阴肝经从足大趾背毫毛处的大敦开始,向上沿着足背内侧,到内踝前1寸的中封,上沿小腿内侧,在离内踝8寸处交于足太阴脾经之后,再沿膝关节和大腿内侧中线上行,进入阴毛中,环绕阴器,到达小腹部,挟胃旁边,属肝,络胆,向上贯穿膈肌,分布在胁肋部,沿着喉咙的后边,上行到鼻咽部,联系目系(眼与脑相连的组织),上出于额部,与督脉交会于头顶;
足厥阴肝经支脉:从目系下行到面颊里边,环绕唇内。
足厥阴肝经支脉:从肝分出,贯穿膈肌向上流注于肺,经气由此处与手太阴肺经相接。
[足厥阴肝经循行.png]
2.足厥阴肝经联系脏腑:属肝,络胆,与肺、胃、肾、脑有联系。
二、主治概要:主治肝、胆、脾、胃病,妇科病,少腹、前阴病,以及经脉循行经过部位的其他病证。
[单选题]治疗高热的主穴,除十二井穴外,还包括
正确答案 :A
大椎、曲池、合谷
解析:高热
【辨证】
主症 体温升高,超过39℃。
兼见高热恶寒,咽干,头痛,咳嗽,舌红,苔黄,脉浮数,为风热表证;咳嗽,痰黄而稠,咽干,口渴,脉数,为肺热证;高热汗出,烦渴引饮,舌红,脉洪数,为热在气分;高热夜甚,斑疹隐隐,吐血、便血或衄血,舌绛心烦,甚则出现神昏谵语,抽搐,为热入营血。
【治疗】
1.基本治疗
治法 清泻热邪。以督脉、手太阴、手阳明经穴及井穴为主。
主穴 大椎 曲池 合谷 十二井 十宣配穴 风热加鱼际、外关;肺热加尺泽;气分热盛加内庭;热入营血加内关、血海;抽搐加太冲;神昏加水沟、内关。
操作 毫针泻法。大椎刺络拔罐放血,十宣、井穴点刺出血。
2.其他治疗
(1)耳针法 选耳尖、耳背静脉、肾上腺、神门。耳尖、耳背静脉用三棱针点刺出血,余穴用毫针刺,强刺激。
(2)刮痧法 选脊柱两侧和背俞穴,用特制刮痧板或瓷汤匙蘸食油或清水,刮脊柱两侧和背俞穴,刮至皮肤红紫色为度。
[单选题]寒湿困脾证与湿热蕴脾证的共同症状是
正确答案 :B
脘腹胀闷
[单选题]被称为"阳脉之海"的是
正确答案 :B
督脉
解析:督脉起于小腹内,主要循行腰背正中,络脑。督脉总督诸阳,为“阳脉之海”。故答案为B。
[单选题]在胸部,距前正中线4寸循行的经脉是
正确答案 :C
足阳明胃经
解析:足阳明胃经经脉循行:
循行部位起于鼻翼旁(迎香穴),挟鼻上行,左右侧交会于鼻根部,旁行入目内眦,与足太阳经相交,向下沿鼻柱外侧,入上齿中,还出,挟口两旁,环绕嘴唇,在颏唇沟承浆穴处左右相交,退回沿下颌骨后下缘到大迎穴处,沿下颌角上行过耳前,经过上关穴(客主人),沿发际,到额前。
本经脉分支从大迎穴前方下行到人迎穴,沿喉咙向下后行至大椎,折向前行,入缺盆,下行穿过膈肌,属胃,络脾。直行向下一支是从缺盆出体表,沿乳中线(前正中线旁开四寸)下行,挟脐两旁(旁开二寸),下行至腹股沟外的气街穴。本经脉又一分支从胃下口幽门处分出,沿腹腔内下行到气街穴,与直行之脉会合,而后下行大腿前侧,至膝膑沿下肢胫骨前缘下行至足背,入足第二趾外侧端(厉兑穴)。本经脉另一分支从膝下3寸处(足三里穴)分出,下行入中趾外侧端。又一分支从足背上冲阳穴分出,前行入足大趾内侧端(隐白穴),交于足太阴脾经。
[单选题]以下不是用炒法制成的是
正确答案 :D
血余炭
解析:焦白术,常用炮制方法:
一般来讲可以分为以下五类:
修治:常见的方法有纯净药材、粉碎药材、切制药材。
水制:常见的方法有漂洗、闷润、浸泡、喷洒、水飞等。
火制:可分为炒、炙、烫、煅、煨、炮、燎、烘等八种。
水火共制:包括蒸、煮、炖、(氵单)、淬等方法。
其他制法:常见的方法有制霜、发酵、精制、药拌。
查看原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