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确答案: D
不成文法是中国法的渊源的补充
题目:下列有关不成文法在中国法的渊源中的地位的说法,正确的是( )。
解析:解析:法律渊源多种多样,从规范载体形式的不同,法律渊源可分为成文法渊源和不成文法渊源。表现为文字形式的制定法的为成文法渊源,不表现为文字形式的为不成文法渊源。不成文法是指国家认可的具有法律效力的行为规则,如习惯、判例和法理等。在我国,自古以来就有以成文法为主要渊源的传统,不成文法只是次要的、居于补充地位的法的渊源。A项中道德规范是与法并列的社会规范,不是法,也不是不成文法。B项否定了不成文法与中国法的渊源的关系,也不正确。C项过高评价了不成文法在中国法的渊源中的地位,因此也不正确。只有D项正确评价了不成文法在中国法的渊源中的地位,正确答案为D。
查看原题 点击获取本科目所有试题
举一反三的答案和解析:
[多选题]宋代不动产买卖契约的成立要件,有如下几项( )。
先问亲邻
输钱印契
过割赋税
原主离业
解析:ABCD
[单选题]我国《刑法》规定,死刑只适用于( )。
罪行极其严重的犯罪分子
解析:解析:此题涉及死刑的适用条件。我国《刑法》第48条规定,死刑只适用于罪行极其严重的犯罪分子。具体表现为,适用死刑的犯罪必须是“对国家和人民危害特别严重、情节特别恶劣”、“情节特别严重”、“危害特别严重”、“造成后果特别严重”等。
[单选题]在罪数形态中,继续犯与状态犯区别的关键是( )。
不法行为是否继续
解析:解析:所谓继续犯,是指犯罪行为自着手实行之时直至其构成既遂,且通常在既遂之后在犯罪行为终了的一定时间内,该犯罪行为及其所引起的不法状态同时处于持续过程中的犯罪形态。在我国刑法所规定的犯罪当中,除非法拘禁罪外,窝藏罪、遗弃罪等也是典型的继续犯。继续犯与状态犯区别的关键在于:不法行为是否处于持续状态中,即是否继续。
[单选题]我国法律在对人的效力方面采用的原则是( )。
以属地主义为主,与属人主义、保护主义相结合的原则
解析:解析:在各国法律实践中先后采用过四种对人的效力的原则。属人主义原则是法律只适用于本国人,不论其身在国内还是国外,非本国人即使在本国境内也不适用。属地主义原则指法律适用于该国管辖的所有人,不论本国人还是外国人、外国籍人,本国人不在本国,则不受本国法律的约束。保护主义原则是以维护本国利益作为是否适用本国法律的依据;任何侵犯本国利益的人,不论其国籍和所在地域,都受本国法律的追究。我国采用的是以属地主义为主,与属人主义、保护主义相结合的原则,既维护本国利益,坚持本国主权,又尊重他国主权,照顾法律适用中的实际可能性。故答案为B。
[单选题]商标应具有显著性即区别力的特征。( )
正确
[单选题]我国《刑法》采取的数罪并罚原则是( )。
折中原则
解析:解析:根据《刑法》第69条的规定,我国刑法对附加刑采取的是并罚原则,对死刑和无期徒刑采取的是吸收原则,对管制、拘役、有期徒刑采取的是限制加重原则,因此,我国刑法规定的数罪并罚原则为折中原则。
[多选题]以下属于特殊身份的有( )。
怀孕的妇女
累犯
犯诬告陷害罪的国家机关工作人员
证人
解析:解析:这些影响到定罪和量刑的身份都是特殊身份。
[多选题]听力原文:犯罪预备行为的判断问题下列行为中,属于犯罪预备行为的是( )。
提刀在剧院里寻找仇人
为盗窃财物而进行实地考查
守候在被害人必经之处意图杀害
解析:解析:本题是一个重要的考点,即犯罪预备行为的判断问题。犯罪预备是指已经实施犯罪的预备行为,由于行为人意志以外的原因而未能着手实行犯罪的犯罪停止形态。犯罪预备的一个重要特征是行为人没有实行犯罪行为。《指南》中所列举的八种具体预备行为:(1)准备犯罪工具;(2)调查犯罪场所和被害人的行踪;(3)出发前往犯罪现场;(4)诱骗被害人赶往犯罪现场;(5)追踪被害人;(6)守候被害人的到来;(7)排除实施犯罪的障碍;(8)拟订犯罪的计划。尽管犯罪预备行为并不限于此,但是,考题中往往会依据《指南》中明确列举的行为编案情作为考点。
[单选题]引起民事法律关系产生、变更和消灭的现象称为( )。
民事法律事实
解析:解析:本题考核民事法律事实的概念,正确答案为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