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确答案: A
牵连犯
题目:甲伪造国家机关公文用于实施诈骗活动,分别构成伪造国家机关公文罪和诈骗罪,这种情形属于罪数论中的( )。
解析:解析:所谓牵连犯,是指行为人实施某种犯罪,而方法行为或结果行为又触犯其他罪名的犯罪形态。牵连犯有以下的几个特征:必须基于一个最终犯罪目的;必须具有两个以上的、相对独立的危害社会行为;牵连犯所包含的数个危害社会行为之间必须具有牵连关系;牵连犯的数个行为必须触犯不同的罪名。本题中,甲的行为符合牵连犯的构成特征,属于罪数论中的牵连犯。
查看原题 点击获取本科目所有试题
举一反三的答案和解析:
[单选题]“凡权力无保障和分权未确立的社会,就没有宪法”这句名言是出自下列哪个文件?( )
法国《人权宣言》
[多选题]根据司法实践,常见的酌定量刑情节包括( )。
犯罪的时间、地点
犯罪分子的一贯表现
解析:解析:A项是法定量刑情节,C项是自首。
[多选题]下列关于守法的表述,能够成立的有( )。
守法的最低限度是不违法
守法的范围与一个国家的正式法律渊源密切相关
守法不仅指依法履行法律义务,而且包括依法行使法律权利
解析:解析:守法的范围主要是各种制定法,但某些非规范性文件如人民法院的判决书、调解书、裁定书等也属于守法的范围。
[单选题]按照法国思想家西哀耶士的观点,制宪权的主体是( )。
国民
解析:解析:西哀耶士在《第三等级是什么》一书中提出制宪权主体应为国民。
[单选题]1803年,美国联邦最高法院通过审理( )一案,开创了由最高司法机构审查国会制定的法律是否符合宪法的先例。
马伯里诉麦迪逊
解析:解析:本题考的是有关宪法实施保障体制的内容。由司法机关负责保障宪法实施的体制起源于美国。1803年,美国联邦最高法院在审理马伯里诉麦迪逊一案的判决中明确宣布:违宪的法律不是法律,阐明法律的意义是法院的职责,从而开创了由联邦最高法院审查国会制定的法律是否符合宪法的先例。
[单选题]下列选项中,不属于我国宪法渊源的是( )。
宪法判例
[单选题]战国时期,楚国屈原奉命制定的一部法典是( )。
《宪令》
解析:解析:此题测试战国时期的立法状况问题。战国时期是中国封建社会的开端,也是封建法制的初创时期,各诸侯国纷纷进行变法,进行了大量的法制建设工作。在楚国,怀王十六年,楚王授权屈原造《宪令》,其中为楚国规定了一整套变法制度。屈原在其中提出很多的革新主张,也因此触犯了那些守旧贵族的利益。所以他遭到了楚国旧贵族的嫉恨,被迫含冤而死。本题应选D。
[单选题]元代管理少数民族事务的中央机构为( )。
宣政院
解析:解析:宗人府主要是清朝管理皇室宗族的谱牒、爵禄、赏罚、祭祀等项事务的机构,分别职掌收发文件、管理宗室内部诸事、登记黄册、红册、圈禁罪犯及教育宗室子弟。宣政院是元朝掌管全国佛教事宜和统领吐蕃地区地区军、民之政的中央机构。立法院是清朝管理蒙古、回、藏等少数民族事务的中央机构。内务府是清朝管理宫廷事务的机构。因此答案选B。
[单选题]1912年公布的《中华民国临时约法》在国家政体问题上,改责任内阁制为总统制。 ( )
错误
解析:解析:《中华民国临时政府组织大纲》以美国的国家制度为蓝本,确立了总统制共和政体,规定实行三权分立原则。而后来的《中华民国临时约法》为了防止袁世凯的篡权则将总统制改为了责任内阁制,所以本命题是错误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