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确答案: C
自书遗嘱
题目:下列各项中,不需要证人在场即为有效的是( )。
解析:解析:根据我国《继承法》的规定,代书遗嘱、录音遗嘱和口头遗嘱均需要有两个以上的见证人在场见证,自书遗嘱不需要见证人。因此,ABD是错误的,只有C是正确答案。
查看原题 点击获取本科目所有试题
举一反三的答案和解析:
[单选题]“爱书”作为调查或勘验笔录的称谓,出现于( )。
秦朝
解析:解析:考查要点是秦朝的审判文书——“爱书”。秦朝在审判中较为重视收集证人证言和物证,尤其重视现场勘验和司法鉴定。制作的调查或勘验笔录,称为“爱书”,必要时可以查封财产,称为“封守”,故B项是正确答案,排除A项、C项和D项。
[单选题]有权对南京国民政府最高法院作出的判例实施核定的机关是( )。
司法院
解析:解析:考查要点是南京国民政府判例的核定机关。判例是南京国民政府的重要法律渊源之一。南京国民政府的“六法”体系的一个重要的层次就是由最高法院依照法定程序作成的判例和司法院大法官会议作出的解释例和决议。最高法院作出的判例,须报司法院核定,才能具有法律效力。可见,B项是正确答案。根据《中华民固训政时期约法》的规定,国民,党采取了“五院制”,其中包括立法院。表面上看,立法院自此成为正式的立法机关,不过要注意,立法院有名无实,重要的法律的立法权基本被渚如政治会议等机关侵夺,且这些法律也不经立法院制定,因此,排除A项。从性质上看,国民党中央政治会议属于国民党政府直接领导的机关,而不属于司法机关,因此,排除C项。国民大会属于立法机关,因此,排除D项。
[单选题]“改法为律”的是( )。
商鞅
解析:解析:商鞅在秦变法时,“改法为律”,扩充法律内容,强调法律的普遍性和必行性。李悝制定的是《法经》;萧何在《秦律》的基础上增加三篇,是为《九章律》。
[单选题]中国历史上第一次以律为形式公布的封建成文法典是( )。
秦律
解析:解析:我国古代改法为律是战国时期商鞅完成的。战国时期,随着封建法律的不断发展、完善和法制建设经验的进一步积累,人们已不仅仅满足于法的公平性,而要求把法律的普遍性和必行性提到更高的位置上来。因此,商鞅“改法为律”。“律”,强调法律规范的普遍性,兵有“范天下不一而归于一”的功能。“改法为律”是法律观念上的一大进步。本题中,铸刑书是春秋时期郑国的立法活动,也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公布成文法的活动。该活动发生于商鞅“改法为律”之前,因此A不能选。竹刑是春秋时期郑国大夫邓析私刻的法律规范,该活动也发生于商鞅“改法为律”之前,因此B不能选。《法经》作为我国第一部封建成文法典虽制定于战国时期,但是《法经》的出台早于商鞅“改法为律”活动,因此C也不能选。商鞅变法,颁布《泰律》,该法律正式以律命名,为我国以律命名法典的开端,该法典并为秦朝沿用,从此,我国历代封建成文法典都以律命名,直到清末。因此,选项D是正确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