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确答案: A
递延收益
题目:出租人在租赁开始日,将最低租赁收款额作为应收融资租赁款的入账价值,同时记录未担保余值,将最低租赁收款额与未担保余值之和与其现值之和的差额计入( )科目。
解析:出租人应在租赁开始日,将租赁开始日最低租赁收款额作为应收融资租赁款的入账价值,并同时记录未担保余值,将最低租赁收款额与未担保余值之和与其现值之和的差额记录为未实现融资收益,计入“递延收益-未实现融资收益”科目。
查看原题 点击获取本科目所有试题
举一反三的答案和解析:
[单选题]企业在衰退期,预算的重心是( )。
人员预算
[单选题]甲公司2008年1月1日购入面值为200万元、年利率为4%的A债券;取得时支付价款208万元(含已到付息期尚未发放的利息8万元) 另支付交易费用l万元,甲公司将该项金融资产划分为交易性金融资产。2008年1月5日,收到购买时价款中所含的利息8万元,2008年12月31日,A债券的公允价值为212万元(不含利息),2009年1月5日,收到A债券2008年度的利息8万元;2009年4月20日,甲公司出售A债券,售价为216万元。甲公司出售A债券时确认投资收益的金额为( )万元。
12
解析:甲公司出售A债券时确认投资收益= (216—212)+公允价值变动转入投资收益的金额12万元(212—200)=16(万元)。
[单选题]甲企业于2005年4月1日,以340万元的价格(不考虑税金及手续费等费用),购进面值为300万元公司债券作为长期投资。该公司债券系2004年4月1日发行,票面利率为8%,期限为5年,一次还本付息。甲企业采用直线法摊销溢折价。至2005年12月31日,甲企业该长期债权投资累计确认的投资收益为( )万元。
15
解析:该债券购入时应计利息=300×8%=24(万元);购入时发生的溢价=340-300-24=16(万元),溢价应在剩余的4年内进行摊销,每年应摊销溢价=16÷4=4(万元);该长期债券投资累计确认的投资收益=300×8%×9/12-4×9/12=15(万元)。
[单选题]如果A、B两只股票的收益率变化方向和变化幅度完全相同,则由其组成的投资组合( )。
不能降低任何风险
解析:「解析」如果A、B两只股票的收益率变化方向和变化幅度完全相同,则两只股票的相关系数为1,相关系数为1时投资组合不能降低任何风险,组合的风险等于两只股票风险的加权平均数。
[单选题]鼎盛公司2006年度发生的管理费用为2300万元,其中:以现金支付退休金350万元和管理人员工资950万元,存货盘亏损失25万元,计提固定资产折旧420万元,无形资产摊销200万元,计提坏账准备150万元,其余均以现金支付。假定不考虑其他因素,鼎盛公司2006年度现金流量表中“支付的其他与经营活动有关的现金”项目的金额为( )万元
575
解析:事业单位转让无形资产的所有权,取得的转让收入应计入事业收入。
[单选题]当事人不服地方人民法院第一审判决的,有权在法定期限内向上一级人民法院提起上诉,该法定期限是指( )。
判决书送达之日起15日内
解析:(1)当事人不服地方人民法院第一审“判决”的,有权在判决书送达之日起“15日”内向上一级人民法院提起上诉;(2)当事人不服地方人民法院第一审“裁定”的,有权在裁定书送达之日起“10日”内向上一级人民法院提起上诉。
[多选题]下列各项中,属于会计政策变更的有( )。
因执行新会计准则将建造合同收入确认方法由完成合同法改为完工百分比法
投资性房地产的后续计量由成本模式改为公允价值模式
因执行新会计准则对子公司的长期股权投资由权益法改为成本法核算
解析:选项A属于会计估计变更。
[单选题]下列项目中,可以作为企业资产核算的是( )。
购入的某项专利权
解析:购入的专利权属于企业拥有的经济资源,并且预期会给企业带来经济利益,符合资产的定义。
[多选题]根据《证券法》规定,股份有限公司发生的下列事件中属于重大事件,应予以公告的有( )。
持有公司5%以上股份的股东持股情况发生较大变化
公司生产经营的外部条件发生重大变化
解析:上市公司发生重大事件时,应当立即向证监会和证交所提交临时报告,并予以公告。 重大事件包括:(1)公司的经营方针和经营范围的重大变化; (2)公司的重大投资行为和重大的购置财产决定; (3)公司订立重要合同,而该合同可能对公司的资产、负债、权益和经营成果产生重在影响; (4)公司发生重大债务和未能清偿到期债券的违约情况; (5)公司发生重大亏损或者遭受超过净资产10%以上的重大损失; (6)公司生产经营的外部条件发生的重大变化; (7)公司的董事长,1/3以上的董事,或经理发生变动; (8)持有公司5%以上股份的股东,其持有股份情况发生较大变化; (9)公司减资、合并、分立、解散及申请破产的决定; (10)涉及公司的重大诉讼、法院依法撤销股东大会、董事会决议; (11)法律、行政法规规定的其他事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