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单选题]人性论是确认教育观的理论基础,很多思想家和教育家都对人性问题发表过自己的见解,并提出了相应的教育理论,其中主张“性善论”的是( )。
正确答案 :B
孟子
解析:性善论是战国时期孟子提出的一种人性论,其观点认为,性善可以通过每一个人都具有的普遍的心理活动加以验证。既然这种心理活动是普遍的,因此性善就是有根据的,是出于人的本性、天性的。
[单选题]在双杠的支撑摆动动作中,应以( )为轴摆动。
正确答案 :B
肩
[多选题]教师职业道德原则作为教师道德的重要组成部分,并非人的主观臆想和逻辑推演,而是有着充分的客观依据。教师职业道德原则的形成必须()。
正确答案 :ABCDE
符合社会经济政治发展的需要
体现社会道德原则和核心价值观
与道德认识和道德行为相结合
符合法律、法规和政策要求
反映教师劳动的特点,并在教师道德规范体系中占主导地位
解析:教师职业道德原则的形成必须符合以下标准:符合社会经济政治发展的需要;体现社会道德原则和核心价值观;与道德认识和道德行为相结合;符合法律、法规和政策要求;反映教师劳动的特点,并在教师道德规范体系中占主导地位。
[单选题]《学记》中“不陵节而施”体现的教学原则是()
正确答案 :A
循序渐进
解析:《礼记.学记》中有“不陵节而施谓之孙”,意思是不超过学的人的接受能力而进行教育,叫做合乎顺序。
青少年身心发展的顺序性是指青少年的身心发展是一个不间断的从量变到质变、由低级到高级、由简单到复杂的有序过程。不仅整个身心发展具有一定的顺序性,身心发展的个别过程和特点的出现也具有一定的顺序性。人的发展的这种顺序性,是客观的、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教育工作必须遵循这种顺序性,循序渐进地促进学生身心发展,不能“拔苗助长”、“凌节而施”。无论是知识技能的传授,还是思想品德的培养,都必须着由具体到抽象、由浅入深、由简到繁、由低级到高级等顺序逐渐地进行。
[单选题]教学媒体是教学内容的( )。
正确答案 :A
载体
解析:教学媒体是教学内容的载体,是教学内容的表现形式,是师生之间传递信息的工具,如实物、口头语言、图表、图像以及动画等。根据题意,此题正确答案为:A。
[多选题]刘教师正在上课,学生吴明突然站起来指出刘老师讲解中的错误,刘教师板着脸说:“吴明,老师不如你,以后就由你来上课好了!”说完,刘教师若无其事地继续上课。对刘老师教学行为评价正确的是( )。
正确答案 :ABD
漠视了学生的主体地位
忽略了学生人格特征
挫伤了学生的积极性
解析:题干中刘老师的做法不仅没有解决讲解中出现的错误,对于吴明的人格和学习动机也产生了一定的影响,一定程度上漠视了学生的主体地位,忽了学生人格特征,挫伤了学生的积极性,并未真正体现教师的主导地位。答案为ABD。
[单选题]人的身心发展的年龄特征表明了个体的发展具有( )。
正确答案 :D
阶段性
解析:人的身心发展的年龄特征即为各个年龄阶段呈现不同的身心特点,这是个体发展具有的阶段性。
[单选题]于18世纪初建立了世界上第一个教育学体系理论的学者是
正确答案 :B
赫尔巴特
解析:赫尔巴特是18-19世纪德国著名的哲学家、心理学家、教育家,他第一个提出要使教育学成为一门学科,并以心理学和伦理学为理论基础,对后世影响深远。并于1806年出版的《普通教育学》一书,提出了较为完整的思想体系,是第一本现代教育学著作,被誉为“科学教育学”形成的标志,赫尔巴特也被誉为西方教育史上的“科学教育学之父”。因此,B选项符合题意。
[单选题]陶行知先生提出的“接知如接枝”体现了教学的( )。
正确答案 :C
因材施教原则
[单选题]我国民国时期的大教育家( )被称为“万世师表”。
正确答案 :C
陶行知
解析:我国民国时期的大教育家陶行知被称为“方世师表”。
查看原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