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确答案: BC
胆总管下段 壶腹周围
题目:病例摘要:患者,女性,39岁,既往体健,近两个月出现皮肤黄染,呈进行性加重,无腹痛,稍消瘦,体检肝肋下可扪及,右上腹扪及肿大胆囊,无触痛,发热。
解析:.B超显示肝内外胆管扩张,所以梗阻的部位应该是在胆总管的下部。壶腹周围系指乏特氏壶腹、胆总管下端、胰管开口处、十二指肠乳头及其附近的十二指肠黏膜等处。
查看原题 点击获取本科目所有试题
举一反三的答案和解析:
[单选题]TIBC可用于间接检测
转铁蛋白
[单选题]伴有心脏疾病的病人行非心脏手术时,对心脏危险因素进行评估和处理,不正确的是
CRIS分级为4级,可进行择期手术
[单选题]上消化道大出血的临床表现为大量呕血和黑粪症,一般来说,呕血还是黑粪症取决于
出血的速度和量
解析:上消化道大出血的临床表现取决于出血的速度和出血量的多少,出血部位的高低是次要的。
[单选题]休克的根本病因是
有效循环血量下降
解析:休克(shock)是机体遭受强烈的致病因素侵袭后,由于有效循环血量锐减,组织血流灌注广泛、持续、显著减少,致全身微循环功能不良,生命重要器官严重障碍的综合症候群。此时机体功能失去代偿,组织缺血缺氧,神经-体液因子失调。其主要特点是:重要脏器组织中的微循环灌流不足,代谢紊乱和全身各系统的机能障碍。简言之,休克就是机体对有效循环血量减少的反应,是组织灌流不足引起的代谢和细胞受损的病理过程。多种神经-体液因子参与休克的发生和发展。所谓有效循环血量,是指单位时间内通过心血管系统进行循环的血量。有效循环血量依赖于:充足的血容量、有效的心搏出量和完善的周围血管张力三个因素。当其中任何一个因素的改变超出了人体的代偿限度时,即可导致有效循环血量的急剧下降,造成全身组织、器官氧合血液灌流不足和细胞缺氧而发生休克。在休克的发生和发展中,上述三个因素常都累及,且相互影响。
[多选题]器官移植后发生急性排斥反应的连续阶段是
淋巴细胞“激化”而致敏
致敏淋巴细胞增殖
移植术后供体器官被受体认辨
致敏淋巴细胞攻击移植器官
解析:超急性排斥反应:超急性排斥反应是术后最严重的排斥反应,常发生在移植肾血循环重建后即刻至24小时内,常表现为突然无尿,当然还得与其他引起无尿的原因相鉴别,如肾动脉血栓、尿路完全梗阻等。超急性排斥反应无有效治疗方法,一旦确诊应切除移植肾,以免强烈的排斥反应危及生命。淋巴细胞“激化”而致敏、致敏淋巴细胞增殖、移植术后供体器官被受体认辨、致敏淋巴细胞攻击移植器官
[单选题]男性,20岁。阵发性腹部绞痛伴呕吐,肛门停止排便、排气3天,腹胀2天,腹痛加剧且间歇期仍感剧痛,2年前曾行阑尾切除术。查体:右侧腹部较左侧膨隆,明显压痛、反跳痛、肌紧张,肠鸣音低、少。诊断为
绞窄性肠梗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