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单选题]以下关于民事行为能力的表述中正确的是( )。
正确答案 :D
民事行为能力既包括取得民事权利的能力,也包括承担民事义务的能力
解析:解析:民事行为能力既包括取得民事权利的能力,也包括承担民事义务的能力。自然人的民事行为能力是法律确认的,与自然人的主观意愿无关,并不是所有的自然人均享有民事行为能力,只有达到一定年龄和智力、精神状态正常的自然人才能享有。在符合法定条件和程序的情况下,自然人的民事行为能力可以被限制或剥夺。因此,ABC是错误的,只有D的表述是正确的。
[单选题]甲死后留有遗产房屋一间和存款若干,法定继承人为其子乙,甲生前立有遗嘱,将存款赠与侄女丙。乙和丙被告知3个月后参与甲的遗产分配。但是直到遗产分割时,乙和萨均未作出是否接受遗产的意思表示。则( )。
正确答案 :B
乙未作表示视为接受继承,丙未作表示视为放弃接受遗赠
解析:解析:考查要点是遗嘱继承和遗赠。遗嘱继承,是指继承开始后,继承人按照被继承人的合法有效的遗嘱继承被继承人遗产的法律制度。据此,甲的儿子乙为遗嘱继承人。遗赠是遗赠人用遗嘱的方式,将财产无偿赠与国家、集体或法定继承人以外的人,并于立遗嘱人死后生效的民事法律行为。据此,甲的侄女丙为受遗赠人。《继承法》规定,遗嘱继承中,遗嘱继承人在继承开始后到遗产分割前没有表示放弃继承的,视为接受继承。因此,A项和C项表述错误。《继承法》规定,受遗赠人应当在知道受遗赠后2个月内作出接受或放弃遗赠的表示,到期没有表示的,视为放弃接受遗赠。可见,D项表述错误,B项正确。
[单选题]乙与丙发生口角,甲知此事后,找到乙,谎称自己受丙所托带口信给乙,若乙不拿3000元给丙,就将派人来打乙,乙很害怕,就托甲将3000元带给丙,甲将钱占为已有。对甲的行为应( )。
正确答案 :A
按诈骗罪处理
解析:解析:在敲诈勒索罪中,受害人并没有被骗,只是因为恐惧而迫不得已交付财物。本案中受害人乙是被甲骗了,乙因为恐惧而被迫交付财物。但乙恐惧的是丙,以为是丙的要求,实际上丙不知此事。所以甲通过欺骗的方式获取他人财物构成诈骗罪。
[单选题]委托代理人转委托不明,且转委托代理人有过错给第三人造成的损失应( )负连带责任。
正确答案 :D
由第三火直接请求被代理人承担责任,而由委托代理人和转委托代理人向被代理人
解析:解析:根据《民法通则意见》第81条的规定,因委托代理人转委托不明,给第三人造成损失的,第三人可以直接要求被代理人赔偿损失;被代理人承担民事责任后,可以要求委托代理人赔偿损失,转托代理人有过错的,应当负连带责任。故选D。
[单选题]某国有保险公司的工作人员张某,故意指使他人虚报保险事故,并由自己亲自理赔,骗取保险金20余万元与他人私分。张某构成( )。
正确答案 :C
贪污罪
解析:解析:刑法第183条规定:“保险公司的工作人员利用职务上的便利,故意编造未曾发生的保险事故进行虚假理赔,骗取保险金归自己所有的,依照本法第二百七十一条的规定定罪处罚。国有保险公司工作人员和国有保险公司委派到非国有保险公司从事公务的人员有前款行为的,依照本法第三百八十二条、第三百八十三条的规定定罪处罚。”而第382、383条规定的是贪污罪。
[多选题]篇目为12篇的封建成文法典不包括
正确答案 :CD
《宋刑统》
《大清律例》
解析:CD
[单选题]在试用买卖合同项下,如果试用买卖期限届满,买受人未作是否购买的意思表示,则标的物毁损、灭失的风险由( )。
正确答案 :A
试用物品的买受人承担
解析:解析:考查要点是标的物毁损、灭失风险的转移。试用买卖是指以买受人经试用而认可标的物为停止条件的买卖合同。在试用买卖合同项下,如果发生标的物意外毁损、灭失的风险,应当由出卖人承担,因为试用买卖在于“试用”商品,而不是“购买”商品,标的物并没有交付,既然没有交付,谈不上风险转移的问题。当然,如果买受人表示愿意购买,就意味着交付,则此后发生的标的物因意外原因导致的毁损、灭失的风险,应当由买受人承担。但是,根据《合同法》第171条的规定,试用买卖的买受人在试用期内可以购买标的物,也可以拒绝购买。试用期间届满,买受人对是否购买标的物未作表示的,视为购买。根据该规定,如果买受人在试用期届满后未作购买的意思表示,则意味着买受人购买了该标的物,既然购买了标的物,标的物自然认定为已经交付,既然交付,标的物毁损、灭失的风险自然发生转移。因此,A项是正确答案。B项、C项和D项均与题意不符,应当排除。
[单选题]“改法为律”的是( )。
正确答案 :C
商鞅
解析:解析:商鞅在秦变法时,“改法为律”,扩充法律内容,强调法律的普遍性和必行性。李悝制定的是《法经》;萧何在《秦律》的基础上增加三篇,是为《九章律》。
[单选题]中,要求犯罪人在主观上必须具备一定的犯罪目的。
正确答案 :D
直接故意犯罪
解析:解析:犯罪目的是指行为人通过实施危害社会的行为所希望达到的结果,说明具有犯罪目的的罪过必须具有直接追求性。而间接故意只具有伴随性,犯罪过失对危害结果具有否定性,不可能具有犯罪目的。只有直接故意,才能具有犯罪目的。
[单选题]以下行为不适用我国刑法的是( )。
正确答案 :D
美国公民琼斯将代为保管的我国公民赵某的财物非法占为已有,数额较大,拒不退还,按照我国刑法应当处2年以下有期徒刑、拘役或者罚金
解析:解析:《刑法》第7条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公民在中华人民共和国领域外犯本法规定之罪的,适用本法,但是按本法规定的最高刑为3年以下有期徒刑的,可以不予追究。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工作人员和军人在中华人民共和国领域外犯本法规定之罪的,适用本法。第8条规定,外国人在中华人民共和国领域外对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或者公民犯罪,而按本法规定的最低刑为3年以上有期徒刑的,可以适用本法,但是按照犯罪地的法律不受处罚的除外。由此A、B、C中行为应适用我国刑法,故D为正确选项。
查看原题 点击获取本科目所有试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