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确答案: D
应当负刑事责任,但可以从轻或者减轻处罚
题目:尚未完全丧失辨认或者控制能力的精神病人,实施严重危害社会行为的 ( )。
解析:解析:刑法第18条第3款规定:“尚未完全丧失辨认或者控制自己行为能力的精神病人犯罪的,应当负刑事责任,但是可以从轻或者减轻处罚。”故D项是正确的。
查看原题
举一反三的答案和解析:
[单选题]我国的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基础是( )。
少数民族聚居区
解析:解析: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是指在国家的统一领导下,以少数民族聚居区为基础,建立相应的自治地方,设立自治机关,行使自治权。
[单选题]“格”这种法律形式最早出现于( )。
北魏
解析:解析:考查要点是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法律形式的变化。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法律形式发生了比较大的变化,其中表现之一就是“格”这种法律形式的出现,从而为隋唐时期律、令、格、式法律形式的形成奠定了基础。北魏时期,“以格代科”,称为《别权调格》,汉朝形成的“科”逐渐失去了独立的地位。可见,B项是正确答案,排除A项、C项和D项。注意:尽管格兴起于北魏,但是该时期最重要的格是东魏时期制定的《麟趾格》
[单选题]自治区的自治条例和单行条例经( )批准后生效。
全国人大常务委员会
解析:解析:本题考的是有关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内容,这是民族自治地方自治权方面的内容。考生应对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的职权、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的职权、国务院的职权、国家主席的职权等有关内容进行比较记忆,便于区别。
[多选题]下列关于法治与法制的表述哪些是不适当的?( )
法治要求法律全面地、全方位地介入社会生活,这意味着法律取代了其他社会调整手段
法治与法制的根本区别在于社会对法律的重视程度不同
实现了法治,就不会出现牺牲个案实体正义的情况
解析:解析:法治要求法律全面、全方位地介入社会生活,但并不能取代社会其他调整手段比如道德,A不适当。法治与法制的根本区别不是社会对法律的重视程度不同,其根本区分在于法制主要侧重形式意义上的法律制度及其有效实施,而法治除上述要求外,更强调实质意义上的法律至上、权力制约和权利保障,因此B项不正确。尽管法治的概念包含法律的至高权威,法律的公正性、稳定性、普遍性、公开性和平等性,但并不排除牺牲实体正义的情况,C不适当。D正确。
[单选题]对于补充法律漏洞,强化法律的调控能力起着重要作用的是( )。
法律原则
解析:解析:法律原则是法律规则的基础或法律中较为稳定的原理和准则。法律原则决定了法律制度的基本性质、内容和价值取向;法律原则是法律制度内部协调统一的重要保障;法律原则对法制改革具有导向作用。因而法律原则对于补充法律漏洞,强化法律的调控能力起着重要作用。
[多选题]根据我国有关法律规定,全国人民代表大会预备会议的主要内容有( )。
选举主席团和秘书长
通过会议议程
解析:AC
[单选题]凌迟之刑正式人律始于( )。
明朝
解析:解析:凌迟刑在宋朝虽然已经出现,但尚未规定于《宋刑统》之中。到了明朝,凌迟刑正式载入了《大明律》,从而使这一最野蛮、最惨无人道的刑罚制度化。所以选项 A、B、C不正确。
[单选题]我国历史上首创法典编纂先河的封建成文法典是( )。
《法经》
解析:解析:考查要点是《法经》。《法经》是我国历史上第一部比较系统的封建成文法典。无论从律典体例、篇章结构、立法宗旨、内容实质等各个方面,《法经》都成为一个具有划时代意义的重要标志,对后世二千多年的各代立法产生了深远影响。此后秦国商鞅变法,即在《法经》六篇基础上,“改法为律”而制定秦律。“汉承秦制”,萧何又以秦律为基础增律三章,制定《九章律》,为魏晋以后各代成文法典所宗。因此,《法经》作为中国古代成文法典之源头,开创了中华法系独树一帜的立法先河。可见,B项为正确答案,排除A项、C项和D项。
[单选题]西周时期的买卖契约称为( )。
质剂
解析:解析:西周时期,中国奴隶社会出现了契约制度,其中,契约形式有两种,称为“质剂”和“傅别”,“质剂”是适用于买卖关系的契约形式,“傅别”是适用于借贷关系的契约形式。而“质”与“剂”也分别适用于不同的买卖关系。所谓“大市以质,小市以剂”,就是说凡买卖奴隶、牛马须使用较长的契券,称作“质”;凡买卖兵器、珍异等小件物品则使用较短的契券,称作“剂”。因此本题应选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