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确答案: D
提供血小板第3因子
题目:血小板在凝血过程中的主要作用是
解析:血小板被激活时,磷脂酰丝氨酸(PS)翻转向外侧,成为血小板第三因子(PR),PR为凝血因子(因子Ⅸa、Ⅶa、Ⅴa)的活化提供磷脂催化表面,发挥止血作用。
查看原题 点击获取本科目所有试题
举一反三的答案和解析:
[单选题]溶菌酶的作用部位是
细菌细胞壁的肽聚糖
解析:溶菌酶作用于细菌细胞壁的肽聚糖,从而破坏细胞壁结构。
[单选题]检测血糖时,实验室多采用血浆或血清而不使用全血的原因是
血细胞的糖酵解作用会使血中葡萄糖浓度降低
解析:由于红细胞内的G-6-PD可促进葡萄糖的酵解从而使血糖浓度降低。
[单选题]下列物质属于碱性蛋白质的是
血红蛋白
解析:瑞氏染色原理为:血细胞对染料既有物理的吸附作用,又有化学的亲和作用,各种细胞成分化学性质不同,对各种染料的亲和力也不一样。因此,用瑞氏染液染色后,在同一血片上,可以看到各种不同的色彩。血红蛋白、嗜酸性颗粒为碱性蛋白质,与酸性染料伊红结合后染粉红色,称为嗜酸性物质;细胞核蛋白和淋巴细胞胞质为酸性,与碱性染料亚甲蓝或天青结合后染紫蓝色,称为嗜碱性物质;中性颗粒呈等电状态,与伊红和亚甲蓝均可结合染淡紫色,故称为中性物质。
[单选题]有关中性粒细胞核象变化的叙述,错误的是
核象左移提示预后不良
解析:在炎症恢复期出现一过性核右移,属正常现象,但进行期突然出现核右移,表示预后不良。
[单选题]血小板黏附率降低见于下列哪一种疾病
巨大血小板综合征
解析:血小板黏附率降低,反映血小板黏附功能低下,见于先天性和获得性血小板功能异常性疾病,如巨大血小板综合征。
[单选题]动物采血应在末次免疫后,采血时间为
5~7天
解析:动物免疫3~5天后,如抗血清鉴定合格,应在末次免疫后5~7天及时采血,否则抗体将会下降。因故未及时取血,则应补充免疫一次(肌内、腹腔或静脉注射,不加佐剂),过5~7天取血。
[单选题]与自身免疫性疾病发病机制无关的是
自身反应性T细胞被抑制
解析:自身免疫性疾病发病机制主要有隐蔽抗原的释放、自身成分的改变、共同抗原引发的交叉反应、淋巴细胞旁路活化、多克隆刺激剂的旁路活化、辅助刺激因子表达异常、自身致敏T细胞与自身抗原应答、遗传因素等。
[单选题]凝血过程的三个时期(即三个阶段)是
凝血活酶形成期、凝血酶形成期和纤维蛋白形成期
解析:血液凝固是凝血因子按一定顺序激活,最终使纤维蛋白原转变为纤维蛋白的过程,可分为凝血酶原激活物的形成;凝血酶形成;纤维蛋白形成三个基本步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