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确答案: D
全国人大常委会
题目:根据我国《宪法》的规定,我国宪法的解释主体是( )。
解析:解析:《宪法》第67条明文规定,宪法的解释权属于全国人大常委会。
查看原题 点击获取本科目所有试题
举一反三的答案和解析:
[单选题]甲、乙签订的买卖合同约定,甲于1月交货,乙于10月付款。在交货前夕,甲派人前往乙处调查,取得的材料证实乙已经负债累累,根本不能按时支付货款。甲遂暂时不向乙交货。甲的行为属于( )。
行使不安抗辩权
解析:解析:本题所述完全符合不安抗辩权的构成要件,既不是违约行为,也不是解除合同的行为。因此,ABC是错误的,只有D是正确答案。
[多选题]以下关于新中国成立以来制定的四部宪法中有关公民基本权利的条款数量的说法正确的是( )。
1954年宪法是14条
1975年宪法是2条
1978年宪法是12条
解析:解析:建国以来,我国共颁布实施了四部宪法,分别为1954年宪法、1975年宪法、1978年宪法和1982年宪法,在这四部宪法中关于公民的基本权利和义务的规定存在着数量的不同,1954年宪法规定了14条,1975年宪法规定了2条,1978年宪法规定了12条,到了1982年宪法增加到了24条。
[单选题]合伙关系中( )。
对外负连带责任,对内是按份之债
解析:解析:依我国民法规定,在合伙关系中,合伙人对外要承担连带责任,对内则要按协议或出资比例承担按份之债。
[多选题]下列犯罪中,不可能存在犯罪未完成形态的有( )。
疏忽大意的过失犯罪
过于自信的过失犯罪
间接故意犯罪
解析:解析:犯罪的未完成形态是在犯罪过程中由于某种原因停止下来所呈现的状态,这种停止不是暂时性的停顿,而是结局性的停止,即该犯罪行为由于某种原因不可能继续向前发展。犯罪的未完成形态只能存在于故意犯罪中,过失犯罪没有犯罪目的,不可能为犯罪实施预备行为,没有出现法益侵害结果时,不可能成立过失犯罪。间接故意犯罪,一般也不可能为犯罪准备工具、制造条件,在没有发生法益侵害结果的情况下,也难以认定行为人有间接故意。因此,通说认为,间接故意犯罪不可能有未完成形态。
[单选题]《继承法》第16条第2款规定:“公民可以立遗嘱将个人财产指定由法定继承人的一人或者数人继承。”从法的规范和作用看,该项规定属于下列哪种情况?( )
有选择的指引
[多选题]“法治”一词具有多层含义,这些含义包括
法治是以一定形式的民主政治为内容的治国方略
法治是一种“依法办事”的理性原则
法治是一种根据依法治国、依法办事原则形成的法律秩序
法治是一种包含着内在价值性规定的法律精神
解析:ABCD
[单选题]武装叛乱、暴乱罪的主体是( )。
所有参加人员
解析:解析:根据《刑法》第104条的规定,武装叛乱、暴乱罪的主体是一般主体,只要参加武装叛乱、暴乱的人员,均成为武装叛乱、暴乱罪的主体,只不过刑法将这些参加人员具体区分三种(一是首要分子或者罪行重大的;二是积极参加的;三是其他参加的),分别处以不同的刑罚。
[多选题]依据《婚姻法》,有下列情形调解无效,应判决准予离婚的是( )。
重婚或有配偶者与他人同居的
实施家庭暴力或虐待、遗弃家庭成员的
有赌博、吸毒等恶习屡教不改的
解析:解析:根据《婚姻法》第32条第二款和第三款的规定,人民法院审理离婚案件应当进行调解;如感情确已破裂,调解无效,应准予离婚。有下列情形之一调解无效的应准予离婚:(1)重婚或有配偶者与他人同居的。(2)实施家庭暴力或虐待、遗弃家庭成员的。(3)有赌博、吸毒等恶习屡教不改的。(4)因感情不和分居满2年的。(5)其他导致夫妻感情破裂的情形。所以本题中B、C、D是正确答案。
[单选题]下列所附条件有效的是( )。
如果今年冬天我独生子不回家,我就把房子租给你
解析:解析:考查要点是附条件民事法律行为的认定。附条件民事法律行为是指双方当事人在民事法律行为中设立一定的事由作为条件,以该条件的成就与否(是否发生)作为决定该民事法律行为效力产生或解除根据的民事法律行为。附条件民事法律行为中所附条件必须具有“未来性”,而A项表述却属于以前已经发生的行为,因此,排除A项。附条件民事法律行为所附条件必须属于合法条件,而C项表述违法,因此,排除C项。附条件民事法律行为所附条件必须具有或然性,即该条件的发生与不发生是不能确定的,而D项表述的情形是必然发生的,这属于附期限的民事法律行为,而不是附条件的民事法律行为,因此,排除D项。只有B项符合附条件民事法律行为的所有特征,因此,B项是正确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