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确答案: D

别人送的一幅画

题目:下列各项中属于继受取得的是( )。

解析:物权的取得有原始取得与继受取得之分:前者是指不以他人的权利及意思为依据,而是依据法律直接取得物权,如因先占、取得时效取得一物的所有权;后者则是指以他人的权利及意思为依据取得物权,如因买卖、赠与取得物的所有权。ABC均为原始取得。

查看原题

举一反三的答案和解析:

  • [单选题]甲与乙发生口角后,乙声称要把甲杀死,并去商店买了一把匕首,甲怕乙杀死自己,就在乙从商店回来的路上,用猎枪打死了乙。甲的行为属于( )。
  • 故意犯罪

  • 解析:本题中的情形属于事先防卫。如果对尚未开始或者已经自动停止或者已经实行终了的侵害实行防卫,为不适时的防卫。防卫不适时不是正当防卫,如果造成严重后果构成犯罪的,应依法追究防卫人的刑事责任。

  • [单选题]死刑缓期执行减为有期徒刑的刑期,从( )之日起计算。
  • 死刑缓期执行期满

  • 解析:C【解析】《刑法》第51条规定:“死刑缓期执行减为有期徒刑的刑期,从死刑缓期执行期满之日起计算。”

  • [多选题]下列哪种情形体现出罪责刑相适应原则?( )
  • 对累犯从重处罚

    对自首、立功的从宽处罚

    对中止犯处罚要宽大于未遂犯、预备犯

    对未满18周岁的人犯罪,应当从轻或者减轻处罚

  • 解析:ABCD【解析】我国《刑法》第5条规定:“刑罚的轻重,应当与犯罪分子所犯罪行和承担的刑事责任相适应。”题中选项都体现了刑罚的轻重与刑事责任相适应方面的内容。

  • [单选题]甲与同事乙结有仇恨。一日,甲准备报复乙,持手榴弹一枚前往乙家,欲将乙炸死。结果,乙刚好到外地出差,不在家中。甲见乙不在家,便没有向乙家投掷手榴弹。甲的行为属于( )。
  • 犯罪预备

  • 解析:为了犯罪,准备工具、制造条件的,是犯罪预备。甲携带手榴弹前往乙家的行为属于犯罪预备阶段行为,由于乙未在家这一意志以外的原因未能实施杀人行为的,属于犯罪预备。

  • [单选题]历史唯物主义认为人的价值在于( )。
  • 个人对社会的贡献和社会对个人的尊重

  • 解析:人的价值是自我价值和社会价值的统一。自我价值,是指社会对个人的尊重和满足,社会价值是个人对社会的责任和贡献。故本题正确答案为D。

  • [单选题]北洋政府的下列立法活动中,最能体现其法制具有封建色彩的是( )。’
  • 制定《徒刑改遣条例》

  • 解析:北洋政府立法活动的特点之一就是大量制定单行法规,并赋予其高于普通法适用的效力,其中有些单行法规甚至恢复了某些封建刑罚。《易笞条例》实际上就是恢复了清末修律中被废除的笞刑,而《徒刑改遣条例》实际上就是恢复被《大清新刑律》废除的遣刑。故选D项。

  • [单选题]20世纪90年代以后,国有大中型企业改革的主要内容是( )。
  • 进行公司制、股份制改革

  • 解析:进入90年代,实行市场经济,我国对国企的改革也以公司制、股份制改革为主,故选B.

  • [单选题]根据这段文字,推断民营企业不具有的特点为( )。
  • 民营雪企业融资困难

  • 解析:由把民营企业比作“野草”、“漫山遍野地生长”等均可以推出民营企业先天不足、规模小、生命力顽强的特点,而B项“融资困难”没有体现。故本题正确答案为B。

  • [单选题]我国《宪法》第26条第1款规定:“国家保护和改善生活环境和生态环境,防治污染和其他公害。”下列哪一选项是正确的?( )
  • 该条文既是法律原则,也体现了国家政策的要求

  • 解析:法律规则的逻辑结构,是指法律规则诸要素的逻辑联结方式,法律规则均由假定条件、行为模式和法律后果三个部分构成。法律原则,是为法律规则提供某种基础或本源的综合性的、指导性的价值准则或规范,是法律诉讼、法律程序和法律裁决的确认规范。“国家保护和改善生活环境和生态环境,防治污染和其他公害。”缺乏法律后果这个构成要件,所以不是法律规则,而是法律原则。该条体现了国家的政策,是政策性原则而非公理性原则,该原则的内容是义务性原则,而非授权性原则,答案B是正确的。

  • 推荐下载科目: 国考公务员 警察招考 村官 事业单位 三支一扶 国家电网 执法资格 事业单位工勤人员 环保局考试 军队文职
    @2019-2026 不凡考网 www.zhukaozhuanjia.com 蜀ICP备20012290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