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单选题]胎漏、胎动不安血热证的治法
  • 正确答案 :E
  • 清热凉血,养血安胎


  • [单选题]下列各项,不具有行气功效的药物是
  • 正确答案 :E
  • 五灵脂

  • 解析:川 芎 活血止痛 行气,祛风 血中之气药;头痛不离川芎 延胡索 活血止痛 行气 能行血中气滞,气中血滞,故专治一身上下诸痛 郁 金 活血止痛 行气解郁,清心凉血,利胆退黄   姜 黄 破血止痛 行气,通经 善治肢臂疼痛 乳 香 活血止痛 行气,消肿生肌   没 药 活血止痛 消肿生肌   五灵脂 活血止痛 化瘀止血 瘀滞疼痛之要药

  • [单选题]患者,男,58岁。每日清晨即腹胀泄泻,白昼如常人,喜热饮食,舌质淡,脉沉细。首选药物是
  • 正确答案 :D
  • 吴茱萸

  • 解析:症状显示患者脾肾阳气亏虚,五更腹泻,治疗宜温补脾肾之阳,又要燥湿止泻,故正确答案选D

  • [单选题]Somogyi现象是指
  • 正确答案 :C
  • 低血糖后反应性高血糖


  • [单选题]下列肝功能检查项目中,与肝损伤严重程度不成比例的是
  • 正确答案 :A
  • ALT


  • [单选题]患者初次测血压180/110mmHg,应建议在什么时间内随访处理
  • 正确答案 :D
  • 立即处理


  • [单选题]医疗机构从业人员行为规范适用人员包括:
  • 正确答案 :E
  • 以上都是

  • 解析:本规范适用于各级各类医疗机构内所有从业人员 (1)管理人员 (2)医师 (3)护士 (4)医技人员 (5)药学技术人员 (6)其他人员

  • [单选题]小儿夏季长期发热不止,兼见烦躁、口渴、无汗、多尿等症,至秋凉不治自愈,其病机是
  • 正确答案 :E
  • 气阴两虚

  • 解析:气阴两虚导致小儿夏季长期发热不止,发热导致烦渴,多尿等症状,稚阴稚阳:小儿脏腑娇嫩,其中又以肺、脾、肾三脏不足更为突出。形气未充,又常常表现为五脏六腑的功能不够稳定、尚未完善。

  • [单选题]"益火之源,以消阴翳"指的是
  • 正确答案 :D
  • 阴病治阳


  • [单选题]脾胃虚寒型胃痛的疼痛特点为
  • 正确答案 :D
  • 胃痛隐隐,喜暖喜按

  • 解析:7.脾胃虚寒证 证候主症:胃痛隐隐,绵绵不休,喜温喜按,空腹痛甚,得食则缓,劳累或受凉后发作或加重,泛吐清水,神疲纳呆,四肢倦怠,手足不温,大便溏薄,舌淡苔白,脉虚弱或迟缓。 证机概要:脾虚胃寒,失于温养。 治法:温中健脾,和胃止痛。 代表方:黄芪建中汤加减。(黄芪+小建中汤)

  • [单选题]小青龙汤中主要起温肺化饮作用的药物是
  • 正确答案 :B
  • 干姜 细辛

  • 解析:小青龙汤中干姜细辛温肺化饮,助麻黄、桂枝解表发汗

  • [单选题]最易引起气血凝滞的邪气是
  • 正确答案 :B
  • 解析:寒性具有收敛之性,且有伤阳之弊端,收敛容易引起气血运行不畅,伤阳更失其温煦通和之能,故选B

  • [单选题]下列各项,不属于健脾丸证临床表现的是
  • 正确答案 :C
  • 怠惰嗜卧

  • 解析:健脾丸所治之证乃脾胃虚弱,饮食不消所致脾虚食积证。食少难消,脘腹痞闷,大便溏薄,倦怠乏力,苔腻微黄,脉虚弱

  • [单选题]成年女性血红蛋白的正常值是
  • 正确答案 :B
  • 110~150g/L

  • 解析:血红蛋白 男:120~160g/L;女:110~150g/L。 红细胞计数 男:(4.0~5.5)×1012/L;女:(3.5~5.0)×1012/L。 临床意义 球形红细胞:遗传性球形红细胞增多症 椭圆形红细胞:遗传性椭圆形红细胞增多症 白细胞计数及白细胞分类计数 参考值 白细胞总数 成人:(4~10)×109/L。 中性粒细胞的核象变化   ①核左移:周围血中杆状核粒细胞增多并出现晚幼粒、中幼粒、早幼粒等细胞。常见于感染,特别是急性化脓性感染,也见于急性大出血、急性溶血反应、急性中毒等。   ②核右移:5叶者超过3%时称为核右移。见于巨幼细胞贫血、恶性贫血。 血小板计数   参考值(100~300)×109g/L   >400×109g/L 称为血小板增多;   <100×109g/L 称为血小板减少。

  • [单选题]中晚期食管癌病理形态分形中恶性程度最高的是
  • 正确答案 :A
  • 髓质型


  • [单选题]精气生万物的机理是天地阴阳二气的
  • 正确答案 :C
  • 交感合和


  • 查看原题

    推荐下载科目: 中医全科学(正高) 核医学(正高) 内科学主治医师(代码:303) 肿瘤放射治疗技术中级职称(代码:388) 输血技术中级职称(代码:390) 辽宁初级中药士 中医执业医师 住院医师规培(神经外科) 住院医师规培(放射肿瘤科) 中药学(师)
    @2019-2026 不凡考网 www.zhukaozhuanjia.com 蜀ICP备20012290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