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确答案: D
胃之大络
题目:《素问·平人气象论》指出虚里是( )。
解析:《素问·平人气象论》:“胃之大络,名曰虚里。”
查看原题
举一反三的答案和解析:
[单选题]金元四大家中的“补土派”医家是( )。
李东垣
解析:李东垣着重研究脾胃元气的理论,提倡“人以元气为本”“内伤脾胃,百病由生”之说,主张治疗疾病以调补脾胃为主,善用益气升阳方药,后世称之为“补土派”(“脾胃学派”)。张从正为“攻邪派”,刘完素为“寒凉派”,朱震亨为“养阴派”。
[单选题]阴阳学说认为,各种疾病病理变化不外乎阴阳的( )。
偏盛偏衰
解析:阴阳学说认为“疾病的发生发展过程就是邪正斗争的过程”,阳邪侵犯人体,人体正气中的阴气奋而抗之;阴邪侵犯人体,正气中的阳气与之斗争。如此产生了邪正相搏,导致了阴阳失调而发生疾病。阴阳失调的主要表现形式是阴阳偏盛、阴阳偏衰和阴阳互损。即各种疾病病理变化不外乎为阴阳的偏盛偏衰。
[单选题]夺血者无汗,夺汗者无血,的理论依据是( )。
津血同源
解析:津血同源,是指血和津液皆由饮食水谷精微所化生,都具有滋润濡养的作用,二者在生理上相互补充,相互转化。在病理上也相互影响,对于失血患者,不宜妄用汗法;对于多汗夺津或因吐、泻等致津液大量丢失的患者,不可轻用破血逐瘀之峻剂。此即“夺血者无汗,夺汗者无血”。
[单选题]气机升降的枢纽是( )。
脾胃
解析:脾主升清,脾以升为健;胃主通降,以降为和。脾主升,胃主降,相反相成。脾气升,则水谷之精微得以输布;胃气降,则水谷及其糟粕才得以下行。故《临证指南医案》说:“脾宜升则健,胃宜降则和。”胃气宜降不宜升,脾气宜升不宜降,这一过程既受纳又排泄,一升一降,升降相宜,互为因果,以取得相对的平衡与协调,使得人体气机生生不息,故脾胃为人体气机升降之枢纽。
[单选题]“阳虚则寒”“阴虚则热”,说明了阴阳之间( )关系的失调。
自和平衡
解析:此为阴阳平衡失调的表现。
[单选题]麻子仁丸是在( )基础上加味而成的。
小承气汤
解析:麻子仁丸由小承气汤加火麻仁、杏仁、白芍、蜂蜜组成。因此选A。
[单选题]下列哪些不是痢疾的主症?( )
泻下粪便如米泔水
解析:痢疾的主症为下痢脓血黏液、腹痛、便下赤白血脓、里急后重、大便次数增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