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确答案: CD
对于婚姻、继承、田宅、钱债等纯属民事性质的行为不再科刑 增加了一些新罪名,诸如妨害国交罪、妨害选举罪、私铸银元罪等
题目:与《大清律例》相比,《大清现行刑律》的变化主要包括( )。
解析:解析:和《大清律例》相比,《大清现行刑律》的变化主要体现在四个方面:其一,体例变化:取消明清以来按吏、户、礼、兵、刑、工六部分篇的法典编纂体例;其二,刑罚专门化:对于继承、婚姻、田宅、钱债等纯属民事性质的行为不再判刑;其三:废酷刑,设置新五刑:设置新的刑罚体系,删除凌迟、枭首、戮尸、刺字等残酷刑罚和缘坐制度,将主体刑罚确定为死、遣、流、徒、罚金五刑;其四,增加新罪名:如妨害国交罪、妨害选举罪、私铸银元罪、破坏交通、电信罪等。通过对比,选C、D项。不选A项的理由:《大清现行刑律》虽然取消了六部分篇的法典编纂体例,但并未更改律例合编体例。不选B项的理由:《大清现行刑律》对“十恶”重罪并未更改。
查看原题 点击获取本科目所有试题
举一反三的答案和解析:
[单选题]刑罚的目的是( )。
预防犯罪
解析:解析:刑罚目的,是指国家制定刑罚、适用刑罚和执行刑罚所预期达到的效果。我国刑罚的目的,概括起来,就是四个字:预防犯罪。所谓预防犯罪,包括特殊预防和一般预防两个方面。特殊预防,就是通过刑罚适用,预防犯罪分子重新犯罪。所谓一般预防,就是通过对犯罪分子适用刑罚,警戒社会上不稳定分子,防止他们走上犯罪道路。我国刑法的特殊预防和一般预防是紧密结合、相辅相成的。对任何一个犯罪人适用刑罚,都包含着特殊预防和一般预防的目的。
[单选题]行为人在为犯罪准备工具、制造条件的过程中,自动停止继续实施犯罪行为的,其行为构成( )。
犯罪中止
解析:解析:这是一道很具有迷惑性的试题。其实,认真审题还是很简单的,由于题干中强调了是在准备工具、制造条件的犯罪预备过程当中停止犯罪的,因此,很多考生匆忙就选择了A。实际上,首先应当考虑停止犯罪的原因是被动的还是主动的,这才是问题的关键,因为犯罪中止可以发生在整个犯罪过程中。出现这种题目时,考生应当严格按照以下顺序进行判断:首先判断犯罪停止的原因是什么,是主动的,则为犯罪中止;是被动的,则可能为犯罪预备或犯罪未遂。其次判断犯罪停止在哪一个过程当中,停止在犯罪预备阶段,则为犯罪预备;停止在犯罪实行阶段或犯罪实行后阶段,则为犯罪未遂。
[多选题]下列选项中属于民法基本原则的是( )。
平等原则
诚实信用原则
解析:解析:根据我国《民法通则》的规定,民法基本原则包括公民、法人的民事权益受法律保护原则、平等原则、自愿原则、等价有偿原则、诚实信用原则、公平原则和禁止权利滥用原则。因此,BC是错误的,AD是正确答案。
[单选题]我国刑罚同一切剥削阶级国家刑罚的本质区别在于( )。
代表的阶级意志和利益不同
解析:解析:我国刑法的本质属性是其阶级性。刑法是反映掌握国家政权的统治阶级的意志、规定什么样的行为是犯罪、应给予什么刑罚处罚的法律,它的阶级性表现得最为鲜明。因此,我国刑罚同一切剥削阶级国家刑罚的本质区别也在于其阶级性,即代表的阶级意志和利益不同。
[单选题]我国《刑法》第13条的“但书”,即“但是情节显著轻微危害不大的,不认为是犯罪”,应正确理解为( )。
不构成犯罪
解析:解析:犯罪是严重危害社会的,触犯刑法的,应受刑罚处罚的行为。不认为是犯罪的意义为:“不构成犯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