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确答案: ABD
发热反应 过敏反应 溶血反应
题目:患儿男性,6岁5个月。入院诊断:严重脓毒症,脓毒性休克。患儿入院时体温38.8℃,心率134次/分,呼吸35次/分,血压60/30mmHg,体重18.5kg。意识模糊,烦躁,口周发绀,面色苍黄,全身皮肤及巩膜轻度黄染,四肢末梢凉,毛细血管充盈时间大于3秒,左侧颈部肿胀,腹部膨隆,9小时未排尿。
解析:输血不良反应分为即发性反应和迟发性反应,而即发和迟发反应又包括免疫性和非免疫性输血不良反应。即发的免疫性输血反应包括发热反应、过敏反应、溶血反应以及输血相关的急性肺损伤。①发热反应是指发热性非溶血性输血反应,在输血后几分钟至2小时内,体温升高1℃以上并以发热、寒战为主要临床表现的一类输血反应。其发生率与输入的血液成分及其质量相关,储存时间长的血液和未去除白细胞的血液比储存时间短和去除白细胞的血液发生率高。输血发热反应病因和发病机制有3点,第一是致热原反应;第二是免疫反应;第三是献血者血浆内白细胞凝集素反应,与受血者不相容的白细胞作用,引起发热反应。②过敏反应一般发生在输血后几分钟,也可在输血中或输血后立即发生。输血过敏反应病因和发病机制有3点,第一是IgA抗体和IgA同种异型抗体,再次输血时即刻引起严重的过敏反应;第二是过敏体质患者平时对某些物质(花粉、尘埃、牛奶、鸡蛋等)过敏,输血浆时,特别是含有变性蛋白血浆时会引起过敏反应;第三是被动获得性抗体,由于极少数过敏体质的献血者,体内已产生对某些物质的抗体,可随血液转移给受血者,当受血者接触相关过敏原时,即可发生过敏反应。③溶血反应:急性溶血性输血反应于输血后24小时内发生,多于输血后立即发生。溶血反应的发病机制是抗原-抗体复合物活化了三个相互关联的神经内分泌、补体和血液凝固系统,导致休克、弥散性血管内凝血(DIC)和急性肾功能衰竭。此题A、B、D选项正确。
查看原题 点击获取本科目所有试题
举一反三的答案和解析:
[多选题]细菌在人体的定植必须具备的条件有
细菌定植的部位必须有能满足其生长繁殖的必须条件
细菌要有一定的粘附力
必须有相当的数量
解析:细菌在人体的定植必须具备的条件有:1.必须具有黏附力 2.必须有适宜的环境 3.必须有相当的数量 。故选ABC。
[多选题]属于产能营养素的有
蛋白质
糖类
脂肪
解析:属于产能营养素的有蛋白质、糖类、脂肪
[多选题]无菌物品放置应注意
无菌物品必须与非无菌物品分开放置,并标志明显
无菌物品不可暴露于空气中,应存放于无菌包或无菌容器内
无菌包外需标明物品名称、灭菌日期
无菌包有效期为一周,过期或受潮应重新灭菌
一套无菌物品只供一位患者一次使用
解析:无菌物品放置应注意:无菌物品必须与非无菌物品分开放置,并标志明显;无菌物品不可暴露于空气中,应存放于无菌包或无菌容器内;无菌包外需标明物品名称、灭菌日期;无菌包有效期为一周,过期或受潮应重新灭菌;一套无菌物品只供一位患者一次使用。故选ABCDE。
[多选题]下呼吸道感染的常见因素有
免疫机能受损
正常菌群失调
病原体的飞沫传播
空调系统污染
致病菌通过气道逆行感染
解析:下呼吸道感染的常见因素有:免疫机能受损、正常菌群失调、病原体的飞沫传播、空调系统污染、致病菌通过气道逆行感染等。故选ABCDE。
[多选题]关于我国的护理教育,叙述正确的有
我国从1992年开始正式招生护理专业硕士研究生
1888年,福州医院开办了中国第一所护士学校,是我国近代护理教育的开端
我国的护理硕士研究生教育已进入快速发展阶段
[多选题]人才管理工作的基本要求是
科学化
现代化
合理化
[多选题]新生儿败血症的特点包括
致病菌以葡萄球菌最常见
感染途径以产后感染最常见
临床表现无特异性
血培养有助于诊断
解析:新生儿败血症是新生儿时期一种严重的感染性疾病。当病原体侵入新生儿血液中并且生长、繁殖、产生毒素而造成的全身性炎症反应。致病菌以葡萄球菌最常见。新生儿败血症往往缺乏典型的临床表现,但进展迅速,病情险恶成为新生儿败血症的特点。产后感染:最常见,细菌可从皮肤、粘膜、呼吸道、消化道、泌尿道等途径侵入血循环,脐部是细菌最易侵入的门户。血培养有助于诊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