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确答案: C
腹部B超
题目:男,28岁。肚脐周围痛2小时,半天后疼痛逐渐转移至右下腹,右下腹有压痛、反跳痛及肌紧张。3天后,突然疼痛减轻,但是右下腹压痛,更加明显。对此患者首选检查是( )
解析:急性阑尾炎的首要特征是转移性右下腹痛,即开始时上腹及脐周阵发性疼痛,逐渐加重,数小时至十数小时后转移至右下腹部。右下腹痛为持续性疼痛,阵发加重。所以应做腹部B超以确诊。
查看原题 点击获取本科目所有试题
举一反三的答案和解析:
[单选题]原位癌是
恶性肿瘤
解析:1.原位癌指癌变仅限于上皮层内,常累及上皮全层,但基底膜完整整理,未侵破基底膜。
[单选题]两样本均数比较的t检验,差别有统计学意义时,P越小,说明
越有理由认为两总体均数不同
解析:t检验是用t分布理论来推论差异发生的概率,从而比较两个平均数的差异是否显著。通过比较来推断两个样本所代表的两个总体均数是否相等。而P越小,不是说明实际差别越大,而是越有理由说明两者有差异。故选B。
[单选题]二尖瓣狭窄
心腰部膨隆
解析:二尖瓣狭窄X线显示 ①心脏增大,典型表现为左房明显增大,左心缘变直,右心缘双房影,左主支气管上抬。肺动脉干、左心耳及右心室均增大时,后前位心影呈梨状,称为“二尖瓣型心脏”。②主动脉球缩小。③二尖瓣环钙化。④肺淤血和肺间质水肿。
[单选题](2002、2005)心肌不产生强直收缩是由于
有效不应期特别长
解析:有效不应期:从心肌细胞去极化开始到复极化3期膜内电位约-55毫伏的期间内,不论给予多么强大的刺激,都不能使膜再次去极化或局部去极化,这个时期称为绝对不应期。在复极化从-55毫伏到达-60毫伏的这段时间内,心肌细胞兴奋性开始恢复,对特别强大的刺激可产生局部去极化(局部兴奋),但仍不能产生扩布性兴奋,这段时间称为局部反应期。绝对不应期和局部反应期合称为有效不应期,即由0期开始到复极化3期-60毫伏为止的这段不能产生动作电位的时期。
[单选题]诊断肝性脑病最有意义的体征是
扑翼样震颤
解析:扑翼样震颤是肝性脑病的特异体征,从前驱期即可出现,一般到昏迷前期才出现明显的神经体征,如肌张力增高、腱反射亢进、踝阵挛阳性、Babinski征阳性等。故选E。
[单选题]缺铁性贫血患者因组织缺铁而发生的临床表现不包括
头晕、乏力
解析:①贫血表现:常见乏力、易倦、头晕、头痛、耳鸣、心悸、气促、纳差等;伴苍白、心率增快。②组织缺铁表现:精神行为异常,如烦躁、易怒、注意力不集中、异食癖;体力、耐力下降;易感染;儿童生长发育迟缓、智力低下;口腔炎、舌炎、舌乳头萎缩、口角炎、缺铁性吞咽困难(称Plummer-Vinson征);毛发干枯、脱落;皮肤干燥、皱缩;指(趾)甲缺乏光泽、脆薄易裂,重者指(趾)甲变平,甚至凹下呈勺状(匙状甲)。
[单选题]流行病学实验研究中,下列不是其缺点的是
采用随机分组很难控制混杂因素
解析:流行病学实验研究的缺点:实施和设计比较复杂;由于对研究对象的条件严格控制,因而对一般人群缺乏代表性,影响实验结果推论到总体;由于研究对象是人,对象的依从性较差,难以避免失访,有时可能引起医德方面问题。故选B。
[单选题]男,40岁。反复发作上腹部不适、疼痛6年。疼痛多发生在餐后约60分钟,1~2小时后逐渐缓解。查体:腹平软,肝脾未触及,上腹轻度压痛,无反跳痛,移动性浊音(-)。上消化道X线钡餐造影:胃小弯侧1.5cm壁外龛影,大弯侧有痉挛性切迹。最可能的诊断是
胃溃疡
解析:慢性病情、周期性发作的节律性上腹痛(疼痛多为餐后1小时内出现,进食疼痛加重)是诊断消化性溃疡的重要线索,确认有赖于胃镜,X线钡餐检查发现龛影亦有确认价值。
[单选题]颈淋巴结结核肿块特征不包括
破溃后流出稀薄粪臭味脓液
解析:本题考查颈淋巴结核的临床特征。颈淋巴结结核的初期表现为质硬、无痛,可推动(C),病情发展至出现淋巴结周围炎时便可表现为融合成团,不易推动的结节性肿块(B),在晚期可形成窦道或溃疡(D),结核性脓肿属寒性脓肿,局部可无红肿(A),E便成为本题的答案。另外,颈部结核脓肿破溃后即使混合感染也不应流出粪臭味脓液,后者是肠道菌感染的表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