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确答案: D
甲状腺呈弥漫性对称性肿大
题目:Graves病甲亢甲状腺的特点是
解析:Graves病常有甲状腺弥漫性对称性肿大,质地不等,无触痛。答案为D。而不是结节性甲状腺肿。甲状腺肿大的程度与甲亢症状的轻重无明显关系,少数病例可无甲状腺肿大。故A错误。服用碘剂后,机体可利用碘剂为原料合成甲状腺素,纠正原来垂体促甲状腺激素分泌过多,而使肿大的甲状腺缩小、变硬。结节性甲状腺肿大多为单纯性甲状腺肿发展而来,约5%可并发甲状腺功能亢进。
查看原题 点击获取本科目所有试题
举一反三的答案和解析:
[单选题]急性肾小球肾炎下行性水肿,双膝关节以下指压凹陷明显,两天来尿少,检查结果最相符的是
血尿素氮异常
解析:此题为临床判断题。急性肾小球肾炎典型表现为:急性起病、以水肿、血尿、少尿、高血压为特征。非典型病例可具有肾病综合征表现,水肿、大量蛋白尿突出。严重病例常在起病1~2周内并发严重循环充血、高血压脑病及急性肾功能不全。本例患者2天来尿少,提示并发急性肾功能衰竭的可能,需监测血肌酐和血尿素氮等是否增高。血尿素氮>21.4mmol/L(60mg/dl)为诊断肾功能衰竭的指标之一。故应选择答案E。
[单选题]女性患者26岁。活动后心悸气短3年。咳嗽,咳痰带血。查体:心尖部舒张期隆隆样杂音,心腰凸出,肺动脉2音亢进。胸片:梨形心。UCG:二尖瓣呈城墙样改变,该患者心浊音界改变应是
胸骨左缘2、3肋间扩大
解析:心尖部舒张期隆隆样杂音,一般是二尖瓣狭窄和关闭不全绝大多数二尖瓣狭窄是风湿热的后遗症。心浊音界改变应是胸骨左缘2、3肋间扩大。
[单选题]属于环境中二次污染的是
光化学烟雾
解析:光化学烟雾是大气中存在的碳氢化物和氮氧化物等在强烈日光紫外线作用下,经过一系列光化学反应而生成的浅蓝色烟雾,是一种二次污染物,主要成分是臭氧等。
[单选题]卫生服务组织不包括
医疗保险公司
解析:卫生服务组织主要是指公共卫生体系,其含义是指为实现公共卫生使命所组成的政府机构和社会组织。主要包括:各级政府的公共卫生机构、医疗保健服务提供系统、社区、企事业单位、大众媒体和学术研究机构。不包括医疗保险公司。
[单选题](2007)不属于临产后正常宫缩特点的是
规律性
解析:临产后的正常子宫收缩具有以下特点:
1.节律性:宫缩具有节律性是临产的标志。随着产程进展,宫缩持续时间逐渐延长,间歇期逐渐缩短。宫缩强度随产程进展也逐渐增加。宫缩的节律性对胎儿有利。
2.对称性:正常宫缩起自两侧子宫角部,以微波形式迅速向子宫底中线集中,左右对称,然后以每秒约2cm速度向子宫下段扩散,约15秒均匀协调地遍及整个子宫,此为子宫收缩的对称性。
3.极性:宫缩以子宫底部最强最持久,向下则逐渐减弱,此为子宫收缩的极性,子宫底部的收缩力的强度是子宫下段的2倍。
4.缩复作用:每当宫缩时,子宫体部肌纤维短缩变宽,收缩之后肌纤维又重新松弛,但不能完全恢复到原来的长度,经过反复收缩,肌纤维越来越短,这种现象称为缩复。
[单选题](2003)组成核酸分子的碱基主要有
5种
解析:有5种,即:腺嘌呤、鸟嘌呤、胞嘧啶、尿嘧啶和胸腺嘧啶。
[单选题]大叶性肺炎时不会发生的病变是
肺褐色硬化
解析:大叶性肺炎(lobar pneumonia)主要是由肺炎链球菌引起,病变累及一个肺段以上肺组织,以肺泡内弥漫性纤维素渗出为主的急性炎症。病变起于局部肺泡,并迅速蔓延至一个肺段或整个大叶,故此得名。多种细菌可引起大叶性肺炎,但绝大多数为肺炎链球菌。细菌在肺泡繁殖并引起炎症浸润和渗出。肺炎链球菌一般不引起肺组织结构破坏,病变消散后通常不留痕迹。少数患者因免疫机制不全,渗出的纤维蛋白吸收不完全,导致消散延迟,极少数可演变成机化性肺炎。
肺褐色硬化brown induration of lung:长期的左心衰竭和慢性肺淤血,会引起肺间质网状纤维胶原化和纤维结缔组织增生 ,使肺质地变硬,加之大量含铁血黄素的沉积,肺呈棕褐色,称为肺褐色硬化。
二尖瓣狭窄:肺充盈增多,肺淤血,可见肺褐色硬化。
肺动脉瓣狭窄:肺充盈减少,一般不会出现肺褐色硬化。
三尖瓣狭窄:右室充盈减少,肺充盈减少,一般不会出现肺褐色硬化。
主动脉瓣闭锁不全:指主动脉狭窄合并关闭不全,晚期可有肺褐色硬化,故不常见。
肺动脉栓塞:肺充盈减少,一般不会出现肺褐色硬化。
[单选题]下列不是慢性肾脏疾病肾功能恶化的诱因的是
低蛋白饮食
解析:机体感染时常有高分解代谢,蛋白质分解代谢后的终末产物尿素增多,可加重肾脏负荷。心力衰竭时,有效循环血量减少,肾灌注不足。非甾体类解热镇痛药有肾毒性,直接损害肾组织和(或)功能。高血压是加速慢性肾脏病进展。低蛋白饮食是慢性肾脏病非透析患者的重要治疗原则之一,可因低蛋白摄入后其代谢终末产物亦相应减少而减轻肾脏负荷达到延缓肾脏病进展的目的。
[单选题]帕金森病患者出现震颤麻痹是由于
多巴胺神经递质系统功能受损
解析:帕金森病是一种中枢神经系统变性疾病,主要是因位于中脑部位“黑质”中的细胞发生病理性改变后,多巴胺的合成减少,抑制乙酰胆碱的功能降低,则乙酰胆碱的兴奋作用相对增强。两者失衡的结果便出现了“震颤麻痹”。故选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