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确答案: ABCF
题目:患者男性,40岁,因"乙状结肠癌术后14天,腹胀伴停止排气排便6天"入院。4年前因乙状结肠癌于外院行乙状结肠癌根治性切除术,术后规律复查。1个月前复查时发现乙状结肠肿物,14天前于行乙状结肠癌根治,降结肠-直肠盆腔内吻合,腹腔粘连松解术。术后恢复顺利,恢复排气排便及经口饮食后出院。6天前出现腹胀,停止排气排便,伴恶心呕吐,呕吐物为胃内容物,不伴发热。查体:心率76次/分,血压140/80mmHg,呼吸18次/分,体温37.0℃,腹部无膨隆,未见胃肠型及蠕动波,切口愈合良好,未见红肿,无渗出,腹部散在压痛,未及包块,肌紧张(±),肠鸣音2次/分。
解析:2.腹部术后早期炎症性肠梗阻是指发生于腹部手术后早期(术后7~30天),由于腹、盆腔手术创伤或术中肠管分离过程中广泛粘连和肠管暴露时间过长,导致腹腔内无菌性炎症,表现为肠壁水肿和渗出增加,形成的一种机械性与动力性同时存在的特殊类型肠梗阻。多见于手术操作范围广、创伤重、手术时间长的患者,多数发生于术后2~4周,患者术后早期短暂排气、排便,进食后再出现梗阻,且症状逐渐加重,出现肠梗阻典型临床特征之一(腹痛、腹胀、呕吐、肛门停止排气排便)。患者腹部膨隆不明显,可触及"实变感",因此国外学者有"冰冻腹"的描述,肠鸣音减弱或消失。腹部X线平片可见多发散在小液平,但无长而大的气液平面。腹部B超和腹部CT检查可见肠壁增厚、粘连成团的肠襻相对固定,肠腔积气积液,腹腔积液,无高度扩张的肠管。 3.基于对发病机制和临床特点的认识,术后早期炎症性肠梗阻的治疗形成了以保守治疗为主的治疗模式。治疗的核心是减轻腹腔内炎症反应和减少消化液的分泌。因此,禁食,持续有效的胃肠减压,生长抑素减少消化液分泌,肠外营养既可以提供营养底物,又利于抑制消化液分泌。短期肾上腺皮质激素治疗可有效减轻腹腔内炎症和肠壁水肿渗出。上述治疗是术后早期炎症性肠梗阻最主要的治疗手段,其他治疗,如中药汤剂胃管注入或灌肠治疗,针灸理疗等虽有小样本临床研究,但仍未被广泛认可。本例患者无明显呕吐症状,平片及腹部CT未发现明显消化道扩张,可暂不予胃肠减压治疗。 4.术后早期炎症性肠梗阻大多非手术治疗有效,文献报道中位治疗时间为26天,一般在10~30天。非手术治疗2周以上,梗阻症状无好转并进行性加重;或出现体温及白细胞计数明显升高,腹痛进行性加重,腹部出现腹膜炎体征或出现孤立胀大肠襻等绞窄性肠梗阻表现;或在治疗过程中发现腹腔脓肿等可能导致肠梗阻的明确病因时,应考虑手术治疗。
举一反三的答案和解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