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确答案: D
有无汗出
题目:鉴别太阳伤寒证与太阳中风证最有意义的是
解析:太阳病证
临床表现:恶风寒、脉浮、头项强痛
太阳中风证
临床表现:发热,恶风,汗出,脉浮缓,或见鼻鸣,干呕
太阳伤寒证
临床表现:恶寒,发热,头项强痛,身体疼痛,无汗,脉浮紧,或见气喘。
太阳中风证、太阳伤寒证的鉴别要点
[太阳中风证、太阳伤寒证的鉴别要点.png]
查看原题 点击获取本科目所有试题
举一反三的答案和解析:
[单选题]酸枣仁汤主治证候的病因病机是
肝血不足,虚热内扰
[单选题]脘腹胀痛,嗳腐吞酸者属于
食积胃脘
[单选题]后溪的腧穴定位是
微握拳,在第5掌指关节后尺侧的远侧端掌横纹头赤白肉际
解析:后溪 输穴;八脉交会穴(通于督脉)
定位 微握拳,第5掌指关节后尺侧的远侧掌横纹头赤白肉际。
主治 ①头项强痛、腰背痛、手指及肘臂挛痛等痛证;②耳聋,目赤;③癫狂痫;④疟疾。
操作 直刺0.5-1寸。治手指挛痛可透刺合谷穴。
[单选题]据《素问·热论》,其满三日者当用
泄热之法
[单选题]治疗高热的主穴,除十二井穴外,还包括
大椎、曲池、合谷
解析:高热
【辨证】
主症 体温升高,超过39℃。
兼见高热恶寒,咽干,头痛,咳嗽,舌红,苔黄,脉浮数,为风热表证;咳嗽,痰黄而稠,咽干,口渴,脉数,为肺热证;高热汗出,烦渴引饮,舌红,脉洪数,为热在气分;高热夜甚,斑疹隐隐,吐血、便血或衄血,舌绛心烦,甚则出现神昏谵语,抽搐,为热入营血。
【治疗】
1.基本治疗
治法 清泻热邪。以督脉、手太阴、手阳明经穴及井穴为主。
主穴 大椎 曲池 合谷 十二井 十宣配穴 风热加鱼际、外关;肺热加尺泽;气分热盛加内庭;热入营血加内关、血海;抽搐加太冲;神昏加水沟、内关。
操作 毫针泻法。大椎刺络拔罐放血,十宣、井穴点刺出血。
2.其他治疗
(1)耳针法 选耳尖、耳背静脉、肾上腺、神门。耳尖、耳背静脉用三棱针点刺出血,余穴用毫针刺,强刺激。
(2)刮痧法 选脊柱两侧和背俞穴,用特制刮痧板或瓷汤匙蘸食油或清水,刮脊柱两侧和背俞穴,刮至皮肤红紫色为度。
[单选题]因体质虚弱所致的虚性晕厥,除主穴外,宜选用
关元、足三里
[单选题]下列各项中,《四总穴歌》的内容不包括
胸胁内关谋
解析:针灸临床通常根据经脉循行和主治特点进行循经取穴,如《四总穴歌》所载“肚腹三里留,腰背委中求,头项寻列缺,面口合谷收”就是循经取穴的具体体现。
[单选题]下列内容,不属腹部触诊的是
移动性浊音
解析:移动性浊音为叩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