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确答案: C
890ml,110ml
题目:欲调配10%葡萄糖注射液1000ml,应该分取5%葡萄糖注射液与50%葡萄糖注射液的用量是(可用十字交叉法计算)
解析:两种浓度混合的换算可以采取交叉法计算。公式为:A—C3—C2,B=C1—C3,C1为浓溶液浓度,C2为稀溶液浓度,C3为混合液浓度;A为浓溶液体积,B为稀溶液体积。交叉公式表示:浓度Cl、体积A的浓溶液与浓度C2、体积B的稀溶液混合后,可得浓度为C3的溶液,其体积为A+B。本题用交叉公式计算,则A=10-5=5,B=50-10=40;表示50%葡萄糖注射液5ml加5%葡萄糖注射液40ml可得10%葡萄糖注射液45ml。设配制10%葡萄糖注射液1000ml需50%葡萄糖注射液xml,则5:45=x:1000,计算得x=111ml,则需要5%葡萄糖注射液(1000一111)ml=889ml。答案选C
查看原题 点击获取本科目所有试题
举一反三的答案和解析:
[单选题]体内多种组织器官可发生结核分枝杆菌感染,其中以( )最常见。
肺结核
解析:本题考查要点是"结核病的种类"。结核病是由于结核分枝杆菌感染所致的慢性传染性疾病,体内多种组织器官可发生结核分枝杆菌感染,其中以肺结核最常见,其次为结核性脑膜炎、肠结核、肾结核、骨结核等。因此,本题的正确答案为A。
[单选题]根据药品广告审查发布标准相关规定,下列关于药品广告内容要求的说法错误的是
在广播电台发布的药品广告,可以含有“无效退款”“保险公司保险”等保证内容
解析:电视台、广播电台不得在7:00~22:00发布含有上述内容的广告药品广告应当宣传和引导合理用药,不得直接或者间接怂恿任意、过量地购买和使用药品。不得含有以下内容:含有不科学的表述或者使用不恰当的表现形式,引起公众对所处健康状况和所患疾病产生不必要的担忧和恐惧,或者使公众误解不使用该药品会患某种疾病或加重病情的;含有免费治疗、免费赠送、有奖销售、以药品作为礼品或者奖品等促销药品内容的;含有“家庭必备”或者类似内容的;含有“无效退款”“保险公司保险”等保证内容的;含有评比、排序、推荐、指定、选用、获奖等综合性评价内容的。药品广告不得含有军队单位或者军队人员的名义、形象。
[单选题]在发布广告时应显示忠告语“请按药品说明书或在药师指导下购买和使用”的是( )
非处方药
解析:广告中的忠告语:“请按药品说明书或者药师指导下购买和使用”的是非处方药。
[多选题]三级信息源的评价标准包括( )。
作者的资历和经验
内容是否是最新的
引用参考文献的质量
信息中是否有相应的引文和链接
信息内容的准确性和严谨性
解析:本题考查要点是“三级信息评价的标准”。对三级文献的评价要从以下几个方面来考虑;①书的作者是否为该领域的专家?从事过这一领域的工作吗?②书中提供的内容是最新的吗?③提供的信息内容是否有参考文献的支持?④书(包括电子书)中还提供相关信息的引文或链接吗?⑤信息内容有无偏倚或明显的差错?因此,本题的正确答案为ABCDE。
[单选题]氯霉素的抗菌作用机制是( )
抑制细菌的蛋白质合成
解析:酰胺醇类药主要为抑菌剂,作用机制为抑制细菌蛋白质的合成。氯霉素或甲砜霉素能可逆地与细菌70S核糖体中较大的50s亚基结合,阻止了氨基酰-tRNA附着到它本该结合的部位,使肽基转移酶和它的氨基酸底物之间的转肽作用不能发生,肽链的形成被阻断,蛋白质合成被抑制而致细菌死亡。故答案为B。
[单选题]奥司他韦用于以下哪种病毒感染治疗( )
甲型和乙型流感病毒
解析:奥司他韦适应证为成人以及1岁和1岁以上儿童的甲型和乙型流感治疗,预防成人以及13岁和13岁以上青少年的甲型和乙型流感,故答案为E。
[单选题]《中华人民共和国消费者权益保护法》中,不涉及消费者在购买商品时应享有的权利是。
无理由退货
解析:本题考查的是消费者权利。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消费者权益保护法》第二章,第七到十五条。
口诀:保证安全真实宣传,公平交易尊重顾客,标明名称提供单据,履行三包接受监督,经营者义务要履行。安全知情监督学习,公平交易自主选择,结社受尊重获赔偿,消费者权益有保障。
[单选题]某药店的顾客王某推荐一种价格较低的名牌护肤产品,王某对该产品的低价表示疑惑,药店解释为药庆优惠。王某买回来使用后,面部出现红肿、瘙痒。经质检部门认定,该产品系假冒名牌产品,王某向该药店索赔。关于药店和王某对此事责任的说法,正确的是
药店违反了保证商品和服务安全的义务,应当承担责任
解析:本题考查的是消费者权益保护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消费者权益保护法》第三章第十八条:
经营者应当保证其提供的商品或者服务符合保障人身、财产安全的要求。对可能危及人身、财产安全的商品和服务,应当向消费者作出真实的说明和明确的警示,并说明和标明正确使用商品或者接受服务的方法以及防止危害发生的方法。
经营者发现其提供的商品或者服务存在严重缺陷,即使正确使用商品或者接受服务仍然可能对人身、财产安全造成危害的,应当立即向有关行政部门报告和告知消费者,并采取防止危害发生的措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