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确答案: D

汉初

题目:“约法三章”是( )的政策。

解析:解析:西汉建立之前,刘邦为了争取民心,曾与关中父老“约法三章”,即“杀人者死,伤人及盗抵罪”。这是西汉立法之开端,它为赢得楚汉战争的胜利和夺取国家政权起了重要作用。因此选项A、B、C都不正确。

查看原题 点击获取本科目所有试题

举一反三的答案和解析:

  • [单选题]社会主义法治理念的价值追求是( )。
  • 公平正义


  • [多选题]法律解释的必要性在于( )。
  • 法的规定是概括的、抽象的,而社会生活是具体的、复杂的

    人们认识水平的差异导致理解上的不同

    法的规定之间存在一些矛盾、冲突

    法律是稳定的,而社会行为是不断变化的

  • 解析:解析:首先,法律规范是抽象的、概括的规定,是对一般人或事,而不是对具体的、特定的人或事来规定的。同时,法律作为一种社会规范,不可能也不应对一切社会现象都作出规定。正因此,将这种抽象的、有限的规定适用于具体情况时往往会有不同的理解,这就需要统一的法律解释,否则也就谈不到法制了。其次,人们认识水平总是有差别的,对同一法律规定会有不同理解也是自然的,特别是法律规定中有很多专门的法律术语,这更需要作法律解释。再次,人们也不可能指望每个法律条文都规定得完美无缺。事实上,法律应规定而未规定,规定模糊不清、不精确、相互矛盾等都是可能的。在这些情况下,法律解释是改正法律缺陷的一个重要手段。最后,社会生活是不断发展的。法律要适应客观发展需要,但又不能朝令夕改,而必须保持法律的相对稳定性,从这里我们可以看到,法律解释的另一个重要作用,即通过法律解释就可能既保持法律的稳定性又能使法律适应已发展了的社会情况。

  • [多选题]以下行为中不能适用代理的是( )。
  • 婚姻登记

    演出

  • 解析:解析:同上。

  • [多选题]法的第二层次的本质表明( )。
  • 统治阶级意志并不是凭空产生的

    任何统治者在立法时都应注意现实的经济条件

    法的发展必然会随着经济条件的变化而变化

  • 解析:解析:法第二层次的本质是物质制约性,表现为物质生活条件是法的最终决定因素,立法者只能反映这一规律,而不能完全按统治阶级的意志创造法律。

  • [单选题]下列选项中,不属于要约的是( )。
  • 招标

  • 解析:解析:考查要点是要约的认定。要约是当事人一方向对方发出的希望与对方订立合同的意思表示。要约一般必须向特定的当事人发出,如果向不特定的相对人发出,应当认定为要约邀请而不是要约。但是在特殊情况下,要约也可以向不特定的相对人发出。如商店明码标价出售的商品、自动售货机售卖商品,悬赏广告等,虽向不特定的相对人发出,但是意思表示明确,具备合同的主要条款,一经发出要约,即可以承诺,这就不像其他向特定当事人发出的要约,承诺需要一定的时间,因此,A项和B项都属于要约,应予排除。公交汽车驶入站台载客,虽向不特定的当事人作出欲达成运输合同的意思表示,但是由于公交汽车不能拒载,因此也应当认定为要约,而不是要约邀请,因此,D项属于要约,应予排除。注意:区分要约和要约邀请,根据交易习惯来确定也具有重要意义。出租车司机将出租车停在路边招揽顾客,如果出租车可以拒载,则此种招揽应当认定为要约邀请;如果不能拒载,则应当认定为要约-但是,招标和招标公告一样,都是要约邀请,而不是要约,因为招标和招标公告一样,都向不特定相对人作出,且内容不具体、不明确,因此,C项是正确答案。

  • [单选题]西周时期将受高位强权的牵制而渎职的犯罪称为( )。
  • 惟内

  • 解析:考查要点是西周时期的官吏渎职犯罪。西周时期的官吏渎职犯罪统称为“五过”之罪。“五过”包括惟官(依仗权势)、惟反(报私恩怨)、惟内(受高位强权的牵制)、惟货(勒索钱财)、惟来(贪赃枉法)。可见,选A项。

  • [单选题]乙女听说甲男能将10元变成100元,便将家里的2000元现金交给甲,让甲当场将2000元变成2万元。甲用红纸包着2000元钱,随后“变”来“变”去,趁机调换了红纸包,然后将调换过的红纸包交给乙,让乙2小时后再打开看。乙2小时后打开,发现红纸包内是餐巾纸。甲的行为构成何罪?( )
  • 盗窃罪

  • 解析:解析:诈骗罪的本质特征“骗”由于行为人虚构事实、隐瞒真相致使财物所有人、保管人或持有人产生错误认识而“自愿”交付财物或处分财产;本案中乙女并没有将自己的钱处分给甲男,该钱是甲男趁乙女不注意采取调包措施得到的,性质是秘密窃取,因此构成盗窃罪。

  • [单选题]甲在盗窃之前,请乙代为销赃。甲盗得财物后,乙如约销赃,获赃款2000元。甲、乙二人平分了赃款。乙的行为( )。
  • 构成盗窃罪

  • 解析:解析:根据我国《刑法》第310条规定,经事前通谋于事后为犯罪分子销赃的,应当以共犯论处,故对于乙的行为应当以盗窃罪定罪处罚。

  • [多选题]决定宪法居于根本法地位的因素主要是( )。
  • 在内容上.它规定国家最根本、最重要的问题

    在效力上,它具有最高的法律效力,是其他法律的法律

    在制定和修改程序上,它有着更为严格的条件

  • 解析:解析:此题测试宪法的地位问题。宪法是国家的根本法是宪法在法律上的特征,也是宪法与普通法的区别所在。宪法根本法的地位取决于三方面因素:(1)在规定的内容上,宪法规定的是国家制度和社会制度的最基本的原则,公民的基本权利和义务、国家机构的组织及其运作的原则等,这些都是国家最根本、最重要的问题;(2)在法律地位或法律效力上,宪法具有最高的地位或法律效力,是制定其他法律的依据,是其他法律的法律;(3)在制定和修改的程序上,宪法的制定和修改都要经过区别于普通法律的特别的程序,条件更为严格。但是,不是所有国家的宪法都表现为宪法典,比如在英国,就不存在统一、完整的宪法典。因此本题应选ACD。

  • 考试宝典
    推荐下载科目: 高中 初中 成考 自考公共课 公共管理硕士 法律硕士 教育硕士 在职硕士 自考专业课 小学
    @2019-2026 不凡考网 www.zhukaozhuanjia.com 蜀ICP备20012290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