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确答案: B
第2~3周
题目:“模糊效应”常见于脑梗死发生后( )。
解析:脑梗死2~3周,CT扫描出现模糊效应,即CT平扫为等密度。
查看原题 点击获取本科目所有试题
举一反三的答案和解析:
[单选题]血管内造影剂浓度高且持续时间长的造影剂注射方法是
大量快注-滴注法
解析:先大量快注使血管内造影剂浓度较高,再用滴注法使得造影持续在较高浓度。
[单选题]增殖型肠结核的X线表现主要为( )。
肠壁增厚
解析:增殖型表现以肠管不规则变形狭窄为主,主要为肠壁增厚,可伴有黏膜粗糙紊乱及多发小息肉样或占位样充盈缺损。
[单选题]关于横膈附近的胸腔积液的CT表现,错误的是( )。
胸腔积液位于膈影外侧
解析:横膈附近的胸腔积液要与腹水相鉴别:要注意四个征象:横膈征、界面征、膈脚移位征及肝裸区征。
[单选题]固体探测器的主要优点是
有较高的光子转换效率
解析:固体探测器具有较高的光子转换效率。
[单选题]以下哪一项不引起静脉窦血栓:( )
脑梗死
解析:静脉窦血栓形成的病因多种多样,包括1.炎性颅内静脉血栓形成均继发于感染病灶最常发生在海绵窦和乙状窦常见病灶:(1)颜面部病灶特别是危险三角内的疖、痈等化脓性病变易通过眼静脉进入海绵窦。(2)耳部病灶如中耳炎或乳突炎可引起乙状窦血栓形成。(3)蝶窦或筛窦炎症,通过筛静脉或破坏蝶窦壁而入海绵窦。(4)颈深部或扁桃体周围脓肿、上颌骨骨髓炎等可沿翼静脉丛或侵入颈静脉而累及横窦岩窦海绵窦园。(5)脑膜炎脑脓肿可经皮质静脉累及上矢状窦。(6)全身性感染如各种细菌感染引起的败血症。2.非炎性颅内静脉血栓形成病因及危险因素中,有各种导致血液呈高凝状态的疾病或综合症,(1)全身衰竭、脱水、慢性消耗性疾患。(2)妊娠及产褥期。(3)脑外伤。(4)血液病。(5)自身免疫性疾病,如Bechet病、系统性红斑狼疮(SLE)溃疡性结肠炎抗磷脂抗体(包括狼疮抗凝抗体和抗心脂抗体等)综合征。(6)外科手术。(7)心脏病先天性或获得性。(8)长期口服避孕药。(9)仍有20%~25%患者无病因或危险因素。脑膜瘤通过压迫静脉窦使其回流障碍导致静脉窦血液高凝状态。
[单选题]肺结核大于5mm的小结节多为( )。
增殖性病灶
解析:纤维增殖性病灶及纤维性病灶多呈网状、细线状及条索状影;钙化性病灶属于变质性病变,一般发生在退行性变或坏死组织内,多见于肺或淋巴结干酪性结核病灶的愈合阶段;干酪性病灶属于变质性病变,多见于肺或淋巴结干酪性结核病灶的坏死阶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