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确答案: ABD
疏忽大意的过失犯罪 过于自信的过失犯罪 间接故意犯罪
题目:下列犯罪中,不可能存在犯罪未完成形态的有( )。
解析:解析:犯罪的未完成形态是在犯罪过程中由于某种原因停止下来所呈现的状态,这种停止不是暂时性的停顿,而是结局性的停止,即该犯罪行为由于某种原因不可能继续向前发展。犯罪的未完成形态只能存在于故意犯罪中,过失犯罪没有犯罪目的,不可能为犯罪实施预备行为,没有出现法益侵害结果时,不可能成立过失犯罪。间接故意犯罪,一般也不可能为犯罪准备工具、制造条件,在没有发生法益侵害结果的情况下,也难以认定行为人有间接故意。因此,通说认为,间接故意犯罪不可能有未完成形态。
查看原题
举一反三的答案和解析:
[多选题]下列各项中构成无因管理之债的事实是( )。
甲将扭伤脚踝的乙送至医院
甲代出差的邻居交水费
解析:解析:根据民法原理和我国法律规定,C是履行合同义务,D是管理公益事业,都不构成无因管理,因此是错误的,AB均构成无因管理,是正确答案。
[单选题]明朝的主要法制指导思想是( )。
刑乱国用重典
解析:解析:“刑乱国用重典”是明太祖以元朝的灭亡为借鉴,在总结历史经验的基础上确立的基本策略。明朝统治者曾在《大明律.序》中作了阐释:“出五刑酷法以治之,欲民畏而不犯。”可见,重典治国目的在于最大限度地发挥刑罚的威慑力。选项A不正确,德本刑用是唐朝的法制指导思想。唐初统治者为了稳固唐王朝的封建统治,认真地总结隋朝迅速灭亡的历史经验,确立了“德礼为政教之本,刑罚为政教之用”的法制指导思想。选项B不正确,从夏商时期单纯宣扬“天命”、“天罚”,到西周时代强调“皇天无亲,惟德是辅”,周人创造了“以德配天”的天道思想。而将“德”的抽象准则具体落实到现实统治之中,便形成“明德慎罚”的法律思想。这就是说,要想“享天之命”,就必须以德治民,慎用刑罚。选项D不正确,没有这种提法。
[单选题]清朝最重要的死刑复核制度是( )。
秋审
解析:解析:秋审是清朝最重要的死刑复核制度,因在每年秋天举行而得名。秋审审理的对象是全国上报的斩监候、绞监候案件。选项A不正确,九卿圆审是明朝重要的会审制度,是由六部尚书、大理寺卿、左都御史、通政使九人联合审判皇帝交付的案件或已判决但囚犯仍翻供不服之案。选项C不正确,三司会审始于明洪武十五年(公元1382年),是由太祖下令“议狱者一归于法司”而得名。凡发生重大疑难案件或亟须重新审理的重案时,由刑部、大理寺、都察院三法司会同审问罪犯,后将审理结果奏报皇帝,进行最后裁决。D不正确,热审是对发生在京师的笞杖刑案件进行重审的制度,于每年小满后十日至立秋前一日,由大理寺官员会同各道卿史及刑部承办司共同进行,快速决放在监笞杖刑案犯。
[多选题]宪法法院对法律的合宪性进行审查的情形有
特定的领导人提请
审理具体案件的普通法院提请
受害的公民提请
解析:AB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