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确答案: C
界于良、恶性之间,切除后易复发
题目:交界性肿瘤的特征是
解析:交界性肿瘤的特征是界于良、恶性之间,切除后易复发,故选C
查看原题 点击获取本科目所有试题
举一反三的答案和解析:
[多选题]我国药典对"熔点"测定规定如下
记录初熔至全熔时温度
"初熔"系指出现明显液滴时温度
"全熔"系指供试品全部液化时的温度
重复测定3次,取平均值
被测样品需研细干燥
[单选题]丙戊酸抗癫痫作用的机制是
阻止癫痫病灶异常放电的扩散
解析:对于新诊断的特发性全面性癫痫,丙戊酸是首选药物。现有抗癫痫药物的作用机制有2种:①抑制病灶神经元过度放电;②作用于病灶周围神经组织,遏制异常放电的扩散。
[单选题]下列选项中,不是脾胃虚寒型胃痛主症的是( )
口干思饮,大便秘结
[单选题]麻子仁丸适用于便秘分型中的( )
热秘
[单选题]脏腑按生理功能特点可分为( )
脏、腑和奇恒之腑
[多选题]对苯妥英钠需进行治疗药物监测的原因包括
在治疗浓度范围内呈非线性消除
有效药浓度范围小,安全范围窄
毒性反应和癫痫发作不易区别
需长期用药
解析:苯妥英钠是常用的抗癫痫和抗心律失常药。该药为白色粉末,无臭,味苦,在空气中可渐渐吸收二氧化碳,形成苯妥英。水溶液呈碱性,常因部分水解而混浊。易溶于水,溶于乙醇,几乎不溶于乙醚和氯仿。苯妥英钠系脂溶性药物,口服后大部分由十二指肠吸收,但吸收不规则。4-8小时血药浓度达峰值,持续24小时。肌内注射吸收比口服慢,静脉注射后血药浓度可在15分钟内达高峰。苯妥英钠在治疗浓度范围内呈非线性消除。由于生理、病理、饮食、环境及遗传因素、昼夜节律和药物相互作用等诸多因素均会影响机体对药物的吸收、分布和排泄,导致药物体内动力学过程有明显的个体差异,因此药物在体内的血药浓度个体差异很大。故选ACDE
[多选题]下列选项中,有关药物经肾脏排泄叙述正确的是
药物经肾小管的分泌是主动转运过程
肾小管对药物的再吸收属于简单扩散过程
影响肾小管再吸收的主要因素为尿量和尿液pH
解析:药物经肾脏排泄过程为:(1)肾小球滤过:大多数药物都属于小分子物质,它们经血流到达肾脏后,可以自由通过肾小球滤过;有的药物与蛋白结合,则不能经肾小球滤过。(2)肾小管排泌指的是肾小管能将化学物质(包括某些药类),由血流转运入肾小管腔,是一种主动转运过程。在近端小管,存在着两种转运机制:①转运有机阴离子(某些弱有机酸);②转运阳离子(某些弱有机碱)。如两种药物合用,通过同一转运机制从肾小管排泄,则它们在转运系统上发生竞争,从而干扰药物的排泄。如青霉素,主要以原形从肾脏排泄,其中90%通过肾小管排泌,仅10%由肾小球滤过,丙磺舒参与此种主动排泌机制,与载体形成较稳定的复合物,阻碍了青霉素的排泌,使青霉素血药浓度提高,有效浓度维持时间延长,治疗效果提高。(3)肾小管重吸收:正常情况下,原尿中的盐和水有60%~80%在近端曲管被重吸收,使该处原尿中的药物浓度比血浆中高出2.5~5倍,因而形成一种由肾小管向血浆被动扩散重吸收的驱动力量。脂溶性高者,易透过生物膜,易通过简单的扩散方式由肾小管重吸收,而血浆中血药浓度维持时间延长。脂溶性低者,则难以被肾小管重吸收,因此排泄增加,血浆中药浓度维持时间缩短。在肾小管中,药物以两种形式存在,解离型脂溶性低,非解离型脂溶性高。药物的解离度取决于所处环境的pH值,酸性药物在酸性环境中的解离度小,脂溶性较高,易于被动扩散重吸收,排泄慢,维持作用时间长。药物从肾脏排泄的过程相当复杂,许多因素影响药物的肾脏排泄率。药物分子量大小,决定它通过细胞膜孔的能力;药物极性高低和解离常数大小以及内环境pH值等因素,决定药物扩散、通过膜的能力和数量;肾血流量及药物的血浆蛋白结合率大小,影响它的肾小球滤过数量和清除速度。尿流速度的快慢,将对药物在肾小管的被动扩散过程产生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