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确答案: C
休克致组织器官缺血缺氧性损害
题目:男性,31岁。临床诊断肝脾破裂伴失血性休克,急症施行脾切除术和肝修补术控制出血,病情稳定。术后第3天患者出现巩膜黄疸,实验室检查:ALT 118.3U/L,AST140.6U/L,血胆红素29.2μmol/L。目前,患者发生急性肝功能损害的最可能原因是
解析:根据病史,患者诊断为肝脾破裂伴失血性休克,术后病情稳定,实验室检查:ALT 118.3U/L,AST 140.6U/L,血胆红素29.2umol/L。最大可能原因是休克致组织器官缺血缺氧性损害。
查看原题
举一反三的答案和解析:
[单选题]HAP在影像学上大多表现为
支气管肺炎
[单选题]中暑痉挛时最常见的发生肌肉痉挛的部位是
腓肠肌
解析:本题考查了热痉挛(中暑痉挛)的临床表现。热痉挛是由于大量出汗后大量饮水,盐分补充不足,使血中钠、氯浓度降低,患者常感到四肢无力,阵发性肌肉痉挛和疼痛,常呈对称性,以腓肠肌痉挛最为多见,体温多正常。
[单选题]在标准心电图纸速(25mm/s)的情况下,测相邻两个R-R之间的大格数为8大格,其心率为
37.5次/分
解析:在标准心电图纸速(25mm/s)的情况下,根据相邻R-R或P-P间距之间的大格数可以快速判断心率。应该牢记:R-R或P-P间距为1个大格的心率为300次/分,2个大格为150次/分,3个大格为100次/分,4个大格为75次/分,5个大格为60次/分,6个大格为50次/分,7个大格为42.8次/分(约43次/分),8个大格为37.5次/分(约38次/分),9个大格为33.3次/分(约33次/分),10个大格为30次/分。
[单选题]对病后就诊较晚的急性胰腺炎有诊断价值的是
血清脂肪酶测定
解析:急性胰腺炎时,血清脂肪酶于起病后24-72小时开始升高,持续7-10天。由于脂肪酶升高比淀粉酶晚,且持续时间长。故可以用于就诊较晚的急性胰腺炎的诊断。故正确答案选D
[单选题]关于Ⅱ=Ⅰ+Ⅲ现象的表述,不正确的是
该规律不适用于起搏心律
解析:Ⅱ=Ⅰ+Ⅲ现象为心电图记录中的一项物理学规律,并不受基础节律,心电图波群及起搏等心电学因素的影响。因此,该规律也适用于起搏心律。
[单选题]女性,38岁。左季肋部被汽车撞伤出现腹痛、恶心、呕吐2小时。查体:T36℃,P120次/分,R22次/分,BP9.3/6.7kPa(70/50mmHg)。意识尚清,面色苍白,四肢发凉。全腹有压痛、反跳痛、肌紧张,肠鸣音弱。B超检查:脾包膜连续性中断,局部回声模糊,脾周及腹腔内可见异常液性暗区。根据患者情况,最确切的诊断是
脾破裂并失血性休克
解析:根据患者体征,提示患者脾区有破裂,并伴有失血体征,患者血压低,提示休克。
[单选题]患者,男,20岁,行胸腔穿刺抽液,抽取草黄色液体30ml,患者突感头晕心悸,脸色苍白,四肢发凉,脉细弱。此时应立即给予的处理是
停止抽液,平卧观察血压
[单选题]可进行骨髓移植治疗的贫血是
再生障碍性贫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