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选题]国家权力机关监督的客体包括( ),
正确答案 :ABCD
各级政府、法院、检察院及其组成人员
有关国家权力机关及其组成人员
国家武装力量、各政党
企事业组织、公民个人
解析:解析:国家权力机关监督的客体,与广义上法律监督的客体相同,包括一切个人和组织。
[单选题]男女双方结婚后,一方请求撤销该婚姻关系的正当理由是( ).
正确答案 :A
受胁迫
解析:解析:考查要点是可撤销婚姻。法律规定的可撤销婚姻,是指已成立的婚姻关系,因欠缺婚姻合意,受胁迫的一方当事人可以向婚姻登记机关或者人民法院申请撤销该婚姻。婚姻因受胁迫被撤销的,婚姻关系视为自始不存在。可见,申请撤销婚姻的事由仅限于受胁迫而结婚,因此,A项是正确答案。排除B项、C项和D项。注意:第一,可撤销婚姻属于可撤销民事行为的一种,但不能完全套用可撤销民事行为的理论,对于可撤销民事行为而言,包括的情形有受欺诈、受胁迫、乘人之危、重大误解和显失公平等,但可撤销婚姻仅有受胁迫一项。第二,可撤销婚姻作为可撤销的民事行为,适用撤销权期间的有关规定,即受胁迫方撤销婚姻的请求,应当自结婚登记之日起1年内提出。被非法限制人身自由的当事人请求撤销婚姻的,应当自恢复人身自由之日起1年内提出。
[单选题]可以提起精神损害赔偿的权利是( )。
正确答案 :A
健康权
解析:解析:人格权可以提起精神损害赔偿。但法人享有的人格权不能提起精神损害赔偿。
[单选题]某国有林场为了解决本单位的职工福利问题,擅自采伐所管理的林木1000余棵。其行为属于( )。
正确答案 :A
单位构成盗伐林木罪
解析:解析:参见《刑法》第345条、第346条的规定。盗伐林木罪是指盗伐森林或者其他林木,数量较大的行为。其构成特点为:(1)侵犯的客体是国家对林业的管理和国家、集体或他人对林木的所有权;(2)客观方面表现为违反森林法规,盗伐森林或者其他林木,数量较大的行为;(3)犯罪主体既包括自然人,也包括单位;(4)主观方面为故意。林场为了解决本单位的职工福利问题,擅自采伐所管理的林木1000余棵,数量较大,符合各项构成要件,因而构成盗伐林木罪,其犯罪主体是林场。盗伐林木罪与滥伐林木罪的区别在于,前者不仅破坏国家林业资源,而且还侵犯国家、集体或者个人的林木所有权;后者仅破坏林业资源,并不侵犯林木所有权。因此,此题选A。
[单选题]在清朝制定的各种“例”中,地位最重要的例为( )。
正确答案 :B
则例
解析:解析:考查要点是清朝对例的纂修。清朝继承明朝对律典采取律例合编的编纂方式,《大清律例》就是采用这种编纂体例。一般而言,清朝将制定的例附在律文之后,成为正式律典。清朝制定的例很多,但却没有“判例”这种提法,因此,排除C项。清朝的例有条例(如《西宁番子治罪条例》)、事例(如《光绪会典事例》)、成例(如《西宁青海番夷成例》)、则例(如《理藩院则例》、《都察院则例》、《钦定户部则例》)等,在各种例中,则例最多,地位也最重要。因此,B项是正确答案。
[单选题]下列行为人所谋取的利益,哪个不是行贿罪中的“不正当利益”?( )
正确答案 :C
丙向某法院国家赔偿委员会委员高某送2万元,希望高某按照国家赔偿法的规定处理自己的赔偿申请
解析:解析:刑法规定构成行贿罪必须具有谋取不正当利益的目的,不正当利益包括非法利益和合法但不正当的利益。前者是指行贿人企图谋取的利益本身具有违规性,即违反国家法律、法规、国家政策和国务院各部门规章规定的利益,即实体违规;后者是指行为人欲获得的利益可能是合法的,但是希望通过不合法的程序获得,即程序违规。A、B、D三项都不是非法利益,但行为人都不准备通过正常程序获得,而是希望通过“程序违规”得到。
[单选题]西周时将偶然犯罪称为( )。
正确答案 :D
非终
解析:解析:在西周时期,惯犯与偶犯在观念上已有所区别。惯犯称为“惟终”,偶犯称为“非终”。
[单选题]甲欲杀死仇人乙。一日,甲谎称进城购物,半路返回,在乙家大门对面树丛中守候。入夜,甲见乙家开门出来一人,便开枪射击,未料到被打死的是乙的兄弟。甲的行为属于
正确答案 :C
故意杀人罪(既遂)
[多选题]物权的民法保护方法包括( )。
正确答案 :ABCD
请求返还原物
请求排除妨害
请求恢复原状
请求赔偿损失
解析:解析:物权的保护方法包括:请求返还原物、请求排除妨害、请求防止妨害、请求恢复原状和请求赔偿损失等五种方法。故A、B、C、D项都正确。
[单选题]根据物权法规定,以下列财产设定抵押,抵押权自登记时成立的是( )。
正确答案 :C
正在建造的建筑物
查看原题 点击获取本科目所有试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