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确答案: BC
法的规范作用 法的社会作用
题目:法的作用基于其作用对象可分为( )。
解析:解析:由于法的作用对象有行为和社会两部分,因而法的作用也分为法的规范作用和法的社会作用。
查看原题
举一反三的答案和解析:
[多选题]下列关于危害结果在犯罪构成中地位的表述,正确的有( )。
危害结果是某些犯罪成立的必备要件
危害结果是某些犯罪既遂的必备要件
行为犯的既遂不要求危害结果的实际发生
危险犯的既遂不要求实际危害结果的发生
解析:解析:危害结果是某些犯罪成立的必要条件,比如间接故意杀人行为。结果犯是指以危害结果为犯罪既遂的必备要件的犯罪。行为犯指以法定的犯罪行为的完成作为既遂标志的犯罪。危险犯指以行为人实施的危害行为造成法律规定的发生某种危险状态为既遂标志的犯罪。因此行为犯与危险犯都不是以危害结果的发生为既遂标志的。
[单选题]民事行为的有效条件包括______。
行为人有意思表示
解析:解析:民事行为是指民事主体在民事活动领域内基于其意志实施的,能够产生一定民事法律后果的行为。因此,行为人只要有意思表示,能够产生法律后果即可。
[单选题]权利人为保护自己的权利,在情势紧迫而又不能及时请求国家机关予以救助的情况下,对他人的财产或者自由施加扣押、拘束或其他相应措施的行为称为( )。
自助行为
解析:解析:本题是对自助行为的表述。考生应注意将自助行为与正当防卫、紧急避险区别开来。因此,ABD是错误的,只有C是正确答案。
[多选题]宪法的主要作用可以概括为( )。
确认和巩固
限制和规范
指引和协调
评价和宣传
解析:解析:本题考的是宪法在社会生活中的主要作用。宪法通过确认国家的政治、经济、文化和社会生活等方面的基本制度,从而巩固统治阶级的地位。宪法通过规范国家权力运行的范围、方式和程序,从而限制国家权力,以保障公民权利。宪法通过规范政治、经济、文化和社会生活等方面,对国家机关、社会组织和公民个人的行为起导向作用、协调作用。宪法不仅对国家机关、社会组织和公民个人的行为进行评价,而且还起到教育宣传作用。
[单选题]关于意思表示的表述,错误的是( )。
有效的民事行为必须意思表示真实
解析:解析:意思表示真实是民事法律行为的有效条件之一;事实行为不需要意思表示,因此事实行为又称为“非表意行为”。民事行为和民事法律行为都必须有意思表示,但是有效的民事行为未必意思表示真实(如效力待定民事行为、可撤销民事行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