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确答案: A

《周易》

题目:“化而裁之,推而行之”典出( )。

解析:《易经》:“形而上者谓之道,形而下者谓之器,化而裁之谓之变,推而行之谓之通,举而措之为天下之民,谓之事业。”

查看原题 点击获取本科目所有试题

举一反三的答案和解析:

  • [单选题]《素问·平人气象论》指出虚里是( )。
  • 胃之大络

  • 解析:《素问·平人气象论》:“胃之大络,名曰虚里。”

  • [单选题]在“当世以布衣称作者,无虑数十家”中的“无虑”的意义是( )。
  • 不过


  • [单选题]患者时时振寒、壮热不寒,咳嗽气急,胸满作痛,咳则加重,转侧不利,咳吐浊痰量多,有腥味,呈黄绿色,舌苔黄腻,脉滑数。属肺痈( )。
  • 成痈期

  • 解析:成痈期为邪热壅肺,蒸液成痰,气分热毒侵淫及血,热伤血脉,血为之凝滞,热壅血瘀,酿脓成痈,表现高热、振寒、咳嗽、气急、胸痛等痰淤热毒蕴肺的证候。

  • [单选题]反映某一种疾病全过程的总体属性、特征和规律的是( )。
  • 疾病

  • 解析:病,即疾病。是致病邪气作用于人体,人体正气与之抗争而引起的机体阴阳失调、脏腑组织损伤或生理功能障碍的一个完整的生命过程。在这一过程中,始终存在着损伤、障碍与修复、调节的矛盾斗争,亦即邪正斗争。疾病一般都有一定的病理演变规律,有较固定的临床症状和体征,有诊断要点和相似疾病的鉴别点。因此,疾病的这一概念反映了某一种疾病全过程的整体属性、特征和规律。

  • [单选题]下列属于阴的属性是( )。
  • 下降的

  • 解析:阴和阳,既可代表相互对立的事物,又可用以分析一个事物内部所存在着的相互对立的两个方面,而不局限为某一特定事物,是对自然界相互关联的某些事物和现象对立双方属性的概括,即含有矛盾对立统一的概念。凡是剧烈运动的、外向的、上升的、温热的、明亮的,或属于功能方面的皆为阳;相对静止的、内守的、下降的、寒冷的、晦暗的,或属于有形的器质方面的皆属于阴。把对于人体具有推动、温煦、兴奋等作用的物质和功能,统属于阳;对于人体具有凝聚、滋润、抑制等作用的物质和功能,统属于阴。

  • [单选题]最早由国家政府颁行药典的朝代是( )。
  • 唐朝

  • 解析:据历史记载:世界上最早由国家颁布的药典是公元657年唐政府组织苏敬等二十余人群众编修本草,于公元659年完稿,名为《唐新修本草》(又名《唐本草》)。这是中国古代由政府颁行的第一部药典,也是世界上最早的国家药典。它比欧洲纽伦堡政府公元1542年颁行的《纽伦堡药典》早883年。该书共54卷,包括本草、药图、图经三部分,载药850种,逐渐被传到欧洲和中国的邻国如日本、朝鲜、新加坡等,在国外得到广泛流传和应用。

  • [单选题]外伤所致的肌肤破损,经过一段时间后,会发为破伤风,这属于发病类型中的( )。
  • 伏而后发

  • 解析:伏而后发,是指感受邪气后,病邪在机体内潜伏一段时间,或在诱因的作用下,过时而发病。这种发病形式多见于外感性疾病和某些外伤。外感性疾病多见于感受温热邪气所形成的“伏气温病”等。外伤所致的肌肤破损,经过一段时间后,发为破伤风、狂犬病等亦属伏而后发。伏而后发形成的机理多是由于当时感邪较轻,或外邪入侵时正气处于内敛时期,而邪气处于机体较浅部位,因而正邪难以交争,邪气得以伏藏。伏邪发病时,病情一般较重且多变。

  • [单选题]以下不属于中医诊断的基本原则是( )。
  • 阳病治阴

  • 解析:中医诊断的基本原则包括整体审察、四诊合参、病证结合。

  • [单选题]阴阳的最初含义是指( )。
  • 日光向背

  • 解析:阴阳的最初含义是很朴素的,仅指日光的向背,向日为阳,背日为阴。后来其含义逐渐延伸至晴与雨、寒与热、天与地、日与月、静与动、男与女、气与形等。至《周易》,阴阳已上升为哲学范畴,概指自然界一切具有相互对立又相互联系的两个方面,并用以阐释事物运动变化的规律,故有“一阴一阳之谓道”之说。

  • 推荐下载科目: 口腔内科学(正高) 中医皮肤与性病学(正高) 临床医学检验临床微生物技术(正高) 内科学主治医师(代码:303) 口腔内科学主治医师(代码:354) 妇产科护理主管护师(代码:371) 辽宁初级药师 口腔助理医师 中西医助理医师实践技能 口腔学专业知识
    @2019-2026 不凡考网 www.zhukaozhuanjia.com 蜀ICP备20012290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