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确答案: ABCDF
肠结核 克罗恩病 溃疡性结肠炎 肠白塞病 肠淋巴瘤
题目:患者男,25岁,因反复发热伴腹痛2个月入院。入院前2个月无明显诱因出现发热,体温最高可达40.5℃。发热以下午和夜间为著,在当地诊所应用青霉素、头孢类药物治疗,体温可恢复正常;但第2天又复升,并伴有上腹阵发性胀痛、恶心、呕吐。呕吐后腹痛症状可缓解,伴腹泻,大便稀糊状,2~3次/d,无脓血,伴纳差、乏力。无咳嗽、咳痰、咯血,无全身皮疹,无关节痛。在当地医院做胃镜示“十二指肠降部多发溃疡”,给予奥美拉唑、枸橼酸铋钾等药物治疗,效果不佳。2个月来体重下降约5kg。既往无肝炎、结核及消化性溃疡病史。
解析:3.青壮年病人有肠外结核,特别是肺结核;临床表现有腹痛、腹泻、右下腹痛,也可有腹部肿块、原因不明的肠梗阻,伴有发热、盗汗等结核毒血症状;X线钡餐发现回盲部有激惹、肠腔狭窄、肠段缩短变形等征象;结核菌素试验强阳性。对高度怀疑肠结核的病例,如抗结核治疗(2~6周)有效,可作出肠结核的临床诊断。克罗恩病诊断;临床表现慢性起病,反复发作的右下腹或脐周腹痛、腹泻,可伴有腹部肿块,肠瘘和肛门病变,以及发热,贫血、体重下降、发育迟缓等全身症状。阳性家族史有助于诊断;影像学检查根据临床表现确定作钡剂小肠造影或钡剂灌肠,必要时结合进行;结肠镜检查病变多从直肠开始,呈连续性、弥漫性分布。表现为:(1)黏膜血管纹理模糊、紊乱、充血、水肿、易脆、出血及脓性分泌物附着;亦常见黏膜粗糙,呈细颗粒状。(2)病变明显处可见弥漫性多发糜烂或溃疡。(3)慢性病变者可见结肠袋囊变浅、变钝或消失,假息肉及桥形黏膜等。故选:ABCDF。
查看原题
举一反三的答案和解析:
[多选题]肝硬化的组织学变化过程
假小叶取代肝小叶
假小叶内肝细胞可见不同程度变性、坏死、再生
汇管区结缔组织增生而增宽
汇管区肝肿大可见炎性细胞浸润及假胆管
解析:肝硬化病理组织学变化:正常肝小叶结构被假小叶所代替。假小叶由再生肝细胞结节(或)及残存肝小叶构成,内含二、三个中央静脉或一个偏在边缘部的中央静脉。假小叶内肝细胞有不同程度变性甚至坏死。汇管区因结缔组织增生而增宽,其中可见程度不等的炎症细胞浸润,并有小胆管样结构(假胆管)。
[多选题]确立Hp感染是慢性浅表性胃炎最主要病因的证据是 ( )
决大多数慢性浅表性胃炎患者胃粘膜中可检出Hp
Hp在胃内的分布与胃内炎症分布一致
根除Hp能使胃粘膜炎症消退
从志愿者和动物模型中可复制Hp感染的慢性胃炎
[多选题]按诊的内容,临床上常用的有( )
按肌肤
按胸胁
按脘腹
按手足
按腧穴
[多选题]肝肾综合症与哪些因素有关
肾皮质血流量减少
肾前列腺素合成减少
解析:1.在肝硬化时,容量控制的自稳性异常,容量调节的肝肾反射也发生障碍,通过容量调节的反射机制,引起支配肾脏的交感神经兴奋,导致肾素-血管紧张素的分泌增多,肾内血管收缩,血液自皮质向髓质分流,肾皮质缺血,从而使RBF及GFR降低。故A正确。2.内毒素具有明显的肾脏毒性作用,可引起肾内血管的强烈收缩引起肾间质恶性病变。 E正确。
[多选题]肝硬化纤维组织增生表现为
血清Ⅲ型前胶原肽增多
透明质酸增高
板层素增高
解析:1。血清Ⅲ型前胶原肽(P-Ⅲ-P)测定:近年来认为测定血清P-Ⅲ-P是目前诊断肝纤维化最好的指标,其水平与肝组织病理所见纤维化程度呈正相关,其正常值为(0.64±0.11)U/ml。2.吲哚青绿(ICG):是一种色素,注入人体后迅速与血浆白蛋白结合,由肝细胞摄取排入胆汁,不经肾排出,不参与肠肝循环,静脉注射0.5mg/kg,15min后取血测定其潴留率,正常值为(7.83±4.31)%,肝硬化时潴留率明显增高可达20%以上,本试验比BSP更敏感,3.血清透明质酸(HA)是反映肝内皮细胞功能,反映活动性纤维化,预测肝硬化的良好指标。故BCE正确。余错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