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确答案: B
主观要件和客观要件
题目:犯罪构成是我国刑法所规定的( )的总和。
解析:解析:犯罪构成是我国刑法所规定的,决定某一具体行为的社会危害性程度而为该行为构成犯罪所必需的一切客观要件和主观要件的有机统一。
查看原题
举一反三的答案和解析:
[单选题]某国家工作人员甲利用职务之便,挪用公款归个人进行走私活动,情节严重,某甲的行为构成( )。
挪用公款罪和走私罪
解析:解析:挪用公款进行犯罪活动的,以挪用公款罪和其他罪进行数罪并罚。
[多选题]法对经济基础的反作用主要体现在( )。
法对其赖以存在与发展的经济基础具有选择和确认作用
法对经济基础具有加速或延缓其发展的作用
法对经济基础具有保障和促进作用
法对生产关系的某些方面具有否定、阻碍或限制作用
解析:ABCD
[多选题]下列关于清末修律的表述,正确的有( )。
收回治外法权是修律的一个重要动因
修订法律馆是负责修订法律的专门机关
《大清新刑律》属于近代意义上的专门刑法典
解析:解析:清末修律是清政府在各种内外压力之下被迫推行的,但是收回逐渐丧失的对外国人以及部分案件、争议的处理权是其中的一个重要原因,A项正确。1902年,清廷下令设立了主持修律的专门机构——修订法律馆,B项正确。《大清民律草案》是仿照德、日民法典的体例和内容草拟的,故C项错误。《大清新刑律》与中国传统法典在结构、体例和表现形式上均有较大不同,采用了近代西方资产阶级的刑法原则和近代刑法学通用术语,从单纯技术角度和形式上看,属于近代意义上的新式刑法典,D项正确。
[多选题]关于事实行为的表述,正确的是( )。
事实行为不以意思表示为构成要素
事实行为能够引起一定的民事法律后果
事实行为不同于民事法律事实
解析:解析:事实行为可因合法行为而发生(如无因管理),也可能因不合法行为而发生(如侵权行为)。事实行为不以意思表示为构成要素,因此又称为“非表意行为”,以区别于民事行为和民事法律行为。事实行为中虽然行为人主观上不具有产生、变更和消灭民事法律关系的意思,但客观上确实产生了一定的法律后果。事实行为具有行为人的意志因素,民事法律事实包括事件和行为,其内涵广于事实行为。
[多选题]根据司法实践,常见的酌定量刑情节包括( )。
犯罪的时间、地点
犯罪分子的一贯表现
解析:解析:A项是法定量刑情节,C项是自首。
[单选题]法律作用的对象是人的行为与法的作用对象是社会关系这两种说法的含义是一样的。 ( )
错误
解析:解析:法律作用的对象是人的行为与法律作用的对象是社会关系是就法的规范作用与社会作用分别而言的,两者揭示的是法律不同层次的作用,含义是不同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