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确答案: C
第Ⅱ级高血压
题目:
某患者,男,69岁,因胆囊炎拟在腹腔镜下行胆囊切除术。患者有20年高血压病史,长期正规口服抗高血压药物治疗。术前检查发现:血压130/90mmHg,心率54次/分钟。实验室检查发现尿蛋白+++,其他检查正常。X线示主动脉增宽,左室肥厚。心电图示窦性心律,心率60次份钟,ST段下移。
查看原题
举一反三的答案和解析:
[多选题]容易并发动脉损伤的四肢骨折有 ( )
胫骨上段骨折
肱骨髁上骨折
股骨上段骨折
[多选题]POCD的预防措施有
维持与年龄和疾病相适应的血压
避免脑部血流微栓
选择合适的全麻药
不用东莨菪碱和戊乙奎醚
使用利多卡因、尼莫地平
[多选题]老年人内分泌功能的改变有
甲状腺激素正常
糖皮质激素分泌不良
下丘脑和垂体对激素负反馈调节的能力低
解析:随年龄增长,下丘脑对葡萄糖和肾上腺糖皮质激素变得较不敏感,对甲状腺激素却较为敏感。老年人血清T3、T4以及促甲状腺激素水平未见随年龄变化,但促甲腺释放激素(TRH)不能迅速增加TSH的释放与合成。【避错】老龄使神经垂体的重量增加,对渗透性刺激的反应性升高,释放ADH较高。所有老年人糖耐量均降低,可能与胰岛素抵抗或胰岛素功能不全有关
[多选题]关于接受抗血小板治疗的患者,叙述正确的有
单独应用非甾体消炎药不会增加椎管内麻醉导致硬膜外血肿的危险性
氯吡格雷必须停用至少7d,才能实施硬膜外麻醉
接受凝血酶抑制剂治疗的患者,应在用药8~10h后进行椎管穿刺
解析:抗血小板药物主要是通过抑制血小板的黏附、激活和聚集而起作用,包括非甾体类抗炎药(NSAIDs,如阿司匹林)、硫酸吡啶衍生物(噻氯匹定、氯吡格雷)和血小板糖蛋白(GP)Ⅱb/Ⅲa拮抗药(阿昔单抗、依替巴肽、替罗非班)。(1)单独应用NSAIDs不会增加椎管内麻醉和拔出硬膜外腔导管导致硬膜外腔血肿的危险性,不必特别考虑单次给药或留置导管与NSAIDs用量、术后监测或导管拔出时间的相互关系。(2)硫酸吡啶衍生物和GPⅡb/Ⅲa拮抗药则必须停用,在其作用完全消除后才能实施椎管内麻醉。停用时间分别为:噻氯匹定14d、氯吡格雷7d、阿昔单抗48h、依替巴肽和替罗非班8h。凝血酶抑制药:重组水蛭素衍生物,包括地西卢定、重组水蛭素和比伐卢定。根据药理学数据,应在用药8~l0h后进行椎管穿刺或硬膜外腔置管、拔管。椎管穿刺或硬膜外腔置管、拔管后至少2~4h才能重新应用水蛭素。对于肾功能受损的患者,水蛭素排泄减慢导致出血的危险性增加。(1)长期服用维生素K拮抗药如华法林的患者,如果采用椎管内麻醉,阻滞前必须停用华法林,在计划麻醉操作前4~5d比较理想。而且凝血酶原时间(PT)和国际标准化比值(INR)应恢复正常。(2)对于术前开始应用华法林的患者,如果首次用药已超过24h,或已第二次服药,椎管内麻醉前应测定PT/INR的值。(3)在硬膜外止痛期间接受小剂量华法林治疗的患者,若距术前首次应用华法林超过36h,应每天监测PT/INR。INR小于1.5才能拔出硬膜外腔导管。低分子量肝素(LMWH)治疗患者的麻醉处理LMWH半衰期长,通常是肝素的2~3倍。美国区域阻滞麻醉协会(ASRS)推荐:(1)在LMWH治疗的同时应用抗血小板药物或口服抗凝药物会增加脊髓血肿的危险性。(2)穿刺和置管的过程中出血不一定要推迟手术。但如需LMWH治疗,应在手术24h后开始。(3)椎管内穿刺和硬膜外腔导管的拔出应在最后一次LMWH给药后至少10~12h进行。拔管2h后才能给予下一次LMWH。【避错】长期服用维生素K拮抗药如华法林的患者,如果采用椎管内麻醉,阻滞前必须停用华法林,在计划麻醉操作前4~5d比较理想。椎管内穿刺和硬膜外腔导管的拔出应在最后一次LMWH给药后至少10~12h进行。拔管2h后才能给予下一次LMWH。
[多选题]下列关于ARDS的描述中,错误的是
ARDS是"成人呼吸窘迫综合征"英文缩写
ARDS常并发严重的肺感染
[多选题]复合麻醉引起的呼吸抑制可用下列哪些药物拮抗 ( )
纳洛酮
烯丙吗啡
多沙普仑
利他林
左洛啡烷
[单选题]在十二经气血循环流注中,与足厥阴肝经终端相接的是( )
手太阴肺经
[多选题]下列哪些药物在实验动物脑复苏所应用时治疗有效 ( )
利多卡因
皮质激素
钙通道阻滞药
二价铁螯合物
[多选题]下列哪些吸入麻醉药在高血压患者的麻醉中应用比较理想
异氟烷
七氟烷
地氟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