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确答案: D
郑国的“铸刑书”
题目:中国历史上第一次公布的成文法是指( )。
解析:解析:公元前536年,郑国执政子产将郑国的法律条文铸在鼎上,向全社会公布,史称“铸刑书”,打破了奴隶主把法律的制定和实施当作自己的秘密武器的传统,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公布成文法。宋国的“刑器”、邓析的“竹刑”和晋国“铸刑鼎”在时间上晚于郑国的“铸刑书”。
查看原题 点击获取本科目所有试题
举一反三的答案和解析:
[多选题]下列行为中,构成盗窃罪的有( )。
王某在商场盗窃他人信用卡之后,随即用该卡在商场购买了价值6000余元的手表
李某在商场试衣间试穿大衣是否合适的时候,趁售货员在与别的顾客聊天的机会,将价值6000元的大衣拿走
钱某在商场购买首饰的时候,乘售货员不注意,将自己准备好的假首饰与从售货员那里拿来的价值8000元的首饰调换
郑某潜入他人家中,将他人价值2万元的海洛因拿走
解析:解析:《刑法》第196条第3款规定,盗窃信用卡并使用的,认定为盗窃罪,因此,选择A。对选项B、C,都比较容易误判为诈骗罪。区分盗窃罪与诈骗罪的关键在于看被害人是否因受骗而自愿将财物交付给行为人。只要不是被害人因受蒙蔽而自愿交付财物给行为人,就不构成诈骗罪,而只能构成盗窃罪。在司法实践中,对行为人的行为需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1)行为人在取得财物之时或之前也使用欺骗手段,但是,如果这种欺骗手段并没有使财物控制者主动将财物交付给行为人,则仍应构成盗窃罪。例如,行为人冒充电工、水暖工等骗取主人信任,得以进入他人住宅,趁机窃走他人财物,仍构成盗窃罪。有的时候,行为人想要窃取他人财物,但苦于无机会下手,就采取欺骗的手段分散主人对财物的注意力,趁机窃取。在这种情况下,行为人的欺骗行为只不过是为了秘密窃取财物创造条件而已,同样只能构成盗窃罪。(2)行为人采用欺骗手段骗取财物控制者的信任,事实上获得了财物,成为财物的暂时持有人,但是,根据法律及社会观念,如果财物的主人在此等情况下并未失去对财物的有效控制,则行为人借机窃走财物仍构成盗窃罪,因为这时财物仍然归财物的主人占有,行为人尚未对财物取得任何有效控制。例如,选项B,行为人在商店里以试穿衣服为借口,从服务员的手中拿走一套名贵衣服,进入试衣间试衣服。虽然在这种情况下,行为人已经拿到了财物,但是,因为商店的商业习惯,此时衣服并没有被行为人控制。如果行为人借试衣服之机窃取衣服,就构成盗窃罪。行为人在暂时持有他人财物的情况下,秘密窃取该财物的方式也是多种多样的。例如,行为人暂时持有他人财物时使用了欺骗手段,但是,如果这种欺骗手段只是为了掩盖其秘密窃取行为,受害人并没有因为欺骗而将财物主动交给罪犯,则仍构成盗窃罪。例如,选项C,行为人以挑选为名从受害者那里拿到一件首饰,趁机秘密地用一个替代晶换走真品,这时,行为人仍构成盗窃罪。
[单选题]夫妻关系存续期间,一方从事个体经营,对外所欠债务以夫妻共有财产清偿。( )
正确
解析:解析:我国《民法通则意见》第43条规定:在夫妻关系存续期间,一方从事个体经营或者承包经营的,其收入为夫妻共同财产,债务亦应以夫妻共有财产清偿。
[多选题]可以附加剥夺政治权利的犯罪包括( )。
杀人罪
放火罪
抢劫罪
强奸罪
解析:ABCD
[单选题]大陆法系和英美法系诸多区别的原因主要在于( )。
历史渊源不同
解析:解析:大陆法系是以罗马法为基础发展起来的,而英美法系则是以英国中世纪以来普通法为基础发展起来的,历史渊源的差别决定了两大法系在形式和内容上的很多差别。
[多选题]根据我国的法律规定,下列哪些情况可以形成法律关系并且是隶属型法律关系?( )
甲区警方查处存在火灾隐患的企业,有关人员或被拘留或被处以重罚
何某为急赶回家,将已过有效期限的身份证涂改,机场安检站不予放行登机
解析:解析:A项的关系是非法关系,因此不能形成法律关系。B、C两项由于形成了行政法律关系,因而是隶属型法律关系,D项是一种合同关系,因而是平权型法律关系。
[单选题]禁止人们作出某种行为或者必须抑制一定行为的法律规范为( )。
禁止性规范
解析:解析:强制性规范是指法律规范对人们行为有明确、肯定的规定,不允许人们变通或违反。任意性规范是指法律允许人们在一定范围内自行明确其权利和义务。义务性规范则是规定人们必须进行作为,禁止性规范则规定人们必须不作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