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确答案: ABEF
选择合适的血管,先建立静脉通路,再注射化疗药物 严格执行无菌操作,防止感染 若频繁呕吐应遵医嘱适当使用止吐药 当使用环磷酰胺时,应给患儿多饮水
题目:
患儿男性,3岁半。发现右上腹包块3个月,伴有腹胀,来院就诊。查体:心肺听诊正常,腹部稍膨隆,右腰腹部触及一个8cm×10cm大小包块,质韧,表面光滑,与周围界限清楚,无压痛,无反跳痛。腹部CT示右肾巨大占位。以“右肾母细胞瘤”收入院,入院后开始化疗。
解析:输入化疗药物时,应选择合适的血管,先建立静脉通路,再输入化疗药物,严格无菌操作,同时要注意输液速度,尽量减少对血管壁的损伤;化疗期间患儿容易出现呕吐,可遵医嘱适当给予止吐药;大剂量的环磷酰胺可致出血性膀胱炎、肾脏损害,应让患儿多饮水,并按医嘱给予水化疗法;化疗药物长春新碱可使肠蠕动减慢,甚至诱发麻痹性肠梗阻。故此题A、B、E、F选项正确;C、D选项错误。
查看原题
举一反三的答案和解析:
[多选题]急性阑尾炎的病理类型是( )
急性单纯性阑尾炎
急性化脓性阑尾炎
坏疽性阑尾炎
阑尾周围脓肿
解析:病理类型有急性单纯性阑尾炎、急性化脓性阑尾炎、急性坏疽性阑尾炎(引起弥漫性腹膜炎或阑尾周围脓肿。)
[多选题]关于高热惊厥的描述不包括
中枢神经系统感染
颅脑外伤,颅内出血,占位病变等发热
严重的全身代谢性疾病
解析:高热惊厥多见于1〜3岁的小儿(初次发作可小于6个月),是由单纯发热诱发的惊厥,是小儿惊厥常见的原因。多发生于上呼吸道感染(非中枢神经系统感染)的初期,当体温骤升至38.5〜4(TC或更高时,突然发生惊厥。严重的全身代谢性疾病、颅脑外伤,颅内出血,占位病变等会引起惊厥持续状态,非高热惊厥。 小儿高热惊厥,做脑电图,会出现异常改变,热退后,复查脑电恢复正常,可以排除癫痫。故选ABC。
[多选题]小儿皮肤锻炼的项目包括 ( )
婴儿抚触
水浴
空气浴
日光浴
游泳
解析:皮肤锻炼的项目有空气浴、日光浴、水浴、游泳、婴儿抚触
[多选题]传播具备的基本特征
社会性
工具性
共享性
互动性
解析:传播具备的基本特征社会性、工具性、共享性、互动性。故选ACDE。
[多选题]维生素A缺乏症的临床表现主要为
暗适应力降低
角膜干燥
皮肤干燥、脱屑
毛发枯黄易脱落
解析:眼结膜和角膜干燥,失去光泽,自觉痒感,泪减少,眼部检查可见结膜近角膜边缘处干燥起皱褶,角化上皮堆积行程泡沫状白斑,称结膜干燥斑或毕脱斑,继而角膜发生干燥、浑浊、软化、自觉畏光、眼痛;皮肤干燥,易脱屑,有痒感渐至上皮角化增生,汗液减少,角化物充塞毛囊形成毛囊丘疹。检查触摸皮肤时有粗砂样感觉
[多选题]小儿急性中毒的原因是 ( )
摄入食物中的有毒成分
气态毒物可经呼吸道进入体内
错用,误用,过量应用药物
脂溶性毒物容易被皮肤粘膜吸收
家长及保育人员疏忽粗心
[多选题]关于小儿神经系统的解剖生理特点,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小儿脑脊液蛋白质含量不超过400mg/L
小儿脑脊液量随年龄增长而增多
小儿脊髓发育随着年龄的增长而增长
小儿3岁时脑的发育与出生时有很大区别
解析:一、脑 在小儿生长发育过程中,神经系统发育最早,速度亦快。新生儿大脑已有主要沟回,3岁时细胞分化基本成熟,8岁时接近成人。神经髓鞘的发育从胎儿第6个月开始,至婴幼儿时期,神经纤维外层的形成还不完善,故婴幼儿时期,外界刺激引起的神经冲动传人大脑,不仅速度慢,易于泛化,而且不易在大脑皮层内形成稳定兴奋灶。脊髓在出生时已具备功能,2岁时接近成人。小脑在胎儿期发育较差,生后6个月达生长高峰,生后15个月小脑大小已接近成人。 二、脑脊液 正常小儿脑脊液压力在0.69~1.96kPa,新生儿为0.29~0.78kPa,外观清,潘氏实验为阴性,白细胞数为0~10×106/L,小婴儿为0~20×106/L,蛋白质为0.2~0.4g/L,新生儿为0.2~1.28/L,糖类为2.8~4.5mmol/L,婴儿为3.9~5.0mmol/L,氯化物为阴性117~127mmol/L,婴儿为110~122mmol/L. 三、神经反射 正常小儿的生理反射有两种,一是终生存在的反射(浅反射及腱反射),另一种为婴儿特有的反射如觅食、吸吮、握持、拥抱、颈肢、交叉伸展、降落伞等反射。小儿3~4个月前Kemig征可为阳性,2岁以下Babinski征也可为阳性。
[多选题]服用甲状腺素片治疗先天性甲状腺功能减低症,下列正确的是
从小剂量开始
随年龄增长逐渐增加计量
终身服药
出现腹泻、多汗、心律快时宜减量
解析:用药量可根据甲状腺功能及临床表现进行适当调整,药物过量可出现烦躁、多汗、消瘦、腹痛、腹泻、发热等,随年龄增长逐渐增加计量;一旦诊断确立,应终身服用甲状腺制剂,不能中断,否则前功尽弃;开始量应从小至大,间隔1~2周加量一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