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确答案: C
丙二酸
题目:不参与三羧酸循环的化合物是
解析:三羧酸循环是乙酰CoA与草酰乙酸缩合成柠檬酸→顺乌头酸→异柠檬酸→α-酮戊二酸→琥珀酰CoA→琥珀酸→延胡索酸→苹果酸→草酰乙酸。可见没有丙二酸参与。
查看原题 点击获取本科目所有试题
举一反三的答案和解析:
[单选题]维生素D缺乏性佝偻病最早出现的骨骼改变是
颅骨软化
解析:维生素D缺乏性佝偻病的小儿一般3~6个月时颅骨软化,8~9个月时发生方颅,前囟增大及闭合延迟迟于1.5岁;1岁出牙,2.5岁仍未出齐;肋骨串珠、郝氏沟、鸡胸、漏斗胸发生在1岁左右;手镯、足镯>6个月,“()”形腿或“X”形腿>1岁后;脊柱后弯、侧弯发生于学坐后。综上可知颅骨软化是最早出现的骨骼变化。故选E。
[单选题](2006)用于治疗麻风病药物是
利福平
解析:利福平为利福霉素类半合成广谱抗菌药,临床应用:1、该品与其他抗结核药联合用于各种结核病的初治与复治,包括结核性脑膜炎的治疗。2、该品与其他药物联合用于麻风、非结核分枝杆菌感染的治疗。3、该品与万古霉素(静脉)可联合用于甲氧西林耐药葡萄球菌所致的严重感染。利福平与红霉素联合方案可用于军团菌属严重感染。4、用于无症状脑膜炎奈瑟菌带菌者,以消除鼻咽部脑膜炎奈瑟菌;但不适用于脑膜炎奈瑟菌感染的治疗。
[单选题]疾病的三间分布是指
时间、地区和人间分布
解析:疾病的三间分布是指时间分布、地区分布、人群分布。 1. 时间分布。无论传染病或慢性病,其流行过程均随时间的推移而不断变化。 2. 人群分布。人群可按不同的特征(年龄、性别、职业、民族等)来分组,分析具有不同特征的人群某病的发病率、死亡率等。研究疾病在不同人群组的分布有助于确定危险人群和探索致病因素。 3. 地区分布。疾病的发生经常受一个地区的自然环境和社会生活条件的影响。所以研究疾病地区分布常可对研究疾病的病因、流行因素等提供重要线索。
[单选题]男,30岁。由5m高处跌下2小时。腹痛,腹肌紧张,有压痛和反跳痛,肠鸣音弱,血压104/70mmHg,脉率120次/分,血红蛋白80g/L。X线检查:右侧第9、10肋骨骨折,右侧膈肌升高。最可能的诊断是
肝破裂
解析:据外伤史和失血表现,考虑为腹腔实质性脏器损伤,受伤部位及右侧膈肌升高进一步考虑为肝破裂。
[单选题]肺炎支原体肺炎的主要临床表现是
发热伴刺激性干咳
解析:1.为起病较缓慢,多有咽痛、咳嗽、发热头痛、肌痛、耳痛、腹泻、食欲缺乏、乏力等。咳嗽常为阵发刺激性呛咳,或少量黏溶液。
[单选题]男,22岁。反复咽痛伴腰酸、发作性单纯血尿2年余。查体:BP114/72mmHg,咽红,扁桃体Ⅱ度肿大,肾区无叩击痛,下肢无水肿。尿常规:RBC20~40个/HP,WBC0~2个/HP,尿蛋白(-),最可能的诊断是
隐匿型肾炎
解析:隐匿型肾炎是以无症状性蛋白尿和(或)单纯性血尿为临床表现的一组肾小球疾病。血尿一般为肾小球源性。除尿液异常外,病人无水肿、高血压及肾功能损害等表现。综上所述,因此选E。
[单选题]医学道德评价的首要标准是
是否有利于患者疾病的缓解和康复
解析:医德评价标准是指衡量医务人员的医疗行为的善恶,以及其社会效果优劣的尺度和依据。
1.有利于患者疾病的缓解、痊愈和生命的安全。
2.有利于医学科学的发展和揭示人类生命的奥秘。
3.有利于人类生存环境的保护和改善。
[单选题]精神障碍患者杜某有危害他人安全的危险情形,但其监护人对医疗机构作出需要住院治疗的诊断结论有异议,不同意对患者实施住院治疗,并在收到诊断结论之日起规定期限内向其他具有合法资质的医疗机构提出了再次诊断的要求。该期限是
3日
解析:本题考查考生对精神障碍诊断、再次诊断规定和保护精神障碍患者合法权益的理解。精神障碍,是指由各种原因引起的感知、情感和思维等精神活动的紊乱或者异常,导致患者明显的心理痛苦或者社会适应等功能损害。《精神卫生法》规定,精神障碍的诊断、治疗,应当遵循维护患者合法权益、尊重患者人格尊严的原则,保障患者在现有条件下获得良好的精神卫生服务。精神障碍患者已经发生危害他人安全的行为,或者有危害他人安全的危险情形的,患者或者其监护人对需要住院治疗的诊断结论有异议,不同意对患者实施住院治疗的,可以要求再次诊断和鉴定。患者或者其监护人依照规定要求再次诊断的,应当自收到诊断结论之日起3日内向原医疗机构或者其他具有合法资质的医疗机构提出。承担再次诊断的医疗机构应当在接到再次诊断要求后指派2名初次诊断医师以外的精神科执业医师进行再次诊断,并及时出具再次诊断结论。承担再次诊断的执业医师应当到收治患者的医疗机构面见、询问患者,该医疗机构应当予以配合。患者或者其监护人对再次诊断结论有异议的,可以自主委托依法取得执业资质的鉴定机构进行精神障碍医学鉴定;医疗机构应当公示经公告的鉴定机构名单和联系方式。
[单选题]医师张某处方权被医务处限制,依据是其最近开具的超常处方数已超过处方管理办法规定的最低次数且无正当理由。该次数是
3次
解析:本题考查考生对开具处方要求的识记程度。处方,是指由注册的执业医师和执业助理医师在诊疗活动中为患者开具的、由取得药学专业技术职务任职资格的药学专业技术人员审核、调配、核对,并作为患者用药凭证的医疗文书。医师应当根据医疗、预防、保健需要,按照诊疗规范、药品说明书中的药品适应证、药理作用、用法、用量、禁忌、不良反应和注意事项等开具处方。《处方管理办法》规定,医疗机构应当加强对本机构处方开具、调剂和保管的管理。医疗机构应当对出现超常处方3次以上且无正当理由的医师提出警告,限制其处方权;限制处方权后,仍连续2次以上出现超常处方且无正当理由的,取消其处方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