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确答案: D

渗出型+粘连型

题目:结核性腹膜炎最常见的类型是

解析:根据病理解剖特点,结核性腹膜炎分为渗出、粘连、干酪三型,以前两型为多见。故本题答案为D。

查看原题

举一反三的答案和解析:

  • [单选题]男,20岁。在一次体检中发现HBsAg阳性,当时无自觉症状及体征,肝功能正常。次年5月,因突然乏力、恶心、厌食、尿黄而入院。化验:ALT500U,血清总胆红素85μmol/L,抗-HAVIgM(+)。该患者的诊断可能为
  • 急性甲型黄疸型肝炎,乙型肝炎病毒携带者

  • 解析:该患者既往HBsAg阳性,但肝功正常且无症状体征,故诊断为乙型肝炎病毒携带者。此次急性起病,肝酶升高伴黄疸,考虑为急性黄疸型肝炎,由于抗-HAVIgM(+),而IgM代表现症感染,故该患者此次急性肝炎系急性感染甲型肝炎病毒引起,诊为急性甲型黄疸型肝炎,本题选C。

  • [单选题]维生素D缺乏性佝偻病最早出现的骨骼改变是
  • 颅骨软化

  • 解析:骨骼改变往往在生长最快的部位最明显,故不同年龄有不同的骨骼表现。头部:①颅骨软化:多见于3~6个月婴儿,因此时颅骨发育最快,软化部分常发生在枕骨或顶骨中央,约6个月时颅骨软化逐渐消失;②方颅:多见于7~8个月以上小儿,由于骨样组织增生致额骨及顶骨双侧呈对称性隆起,形成方颅,重者可呈鞍状、十字状颅形;③前囟增大及闭合延迟:重者可延迟至2~3岁方闭合;④出牙延迟:可迟至1岁出牙,有时出牙顺序颠倒,牙齿缺乏釉质,易患龋齿。胸部:胸廓畸形多见于1岁左右小儿,如佝偻病肋骨串珠,肋膈沟(郝氏沟),鸡胸,漏斗胸。四肢:①腕踝畸形:多见于6个月以上小儿,腕和踝部骨骺处膨大,状似手镯或脚镯;②下肢畸形:见于1岁后站立、行走后小儿,由于骨质软化和肌肉关节松弛,在立、走的重力影响下可出现"O"形腿或"X"形腿。1岁内小儿可有生理性弯曲,故仅对1岁以上小儿,才做下肢畸形检查。

  • [单选题]对于产前检查恰当的是
  • 早孕检查1次,20~36周期间每4周检查1次,36周起每周检查1次

  • 解析:首次产前检查的时间应从确诊早孕时开始。即早孕检查1次,首次产前检查未发现异常者,应于妊娠20~36周为每4周检查一次,妊娠36周以后每周检查一次,即于妊娠20、24、28、32、36、37、38、39、40周,共行产前检查9次。高危孕妇应酌情增加产前检查次数。故选D。

  • [单选题]患者,男,40岁。走路不稳2年,停止言语,眼球震颤,肌力正常,共济失调。诊断其受损的部位在
  • 小脑

  • 解析:小脑从功能上分为前庭小脑、脊髓小脑、皮层小脑。前庭小脑的主要功能是控制身体的平衡和眼的凝视运动,损坏时出现站立不稳、步态蹒跚、容易跌倒、眼球震颤等症状。脊髓小脑的主要功能是调节进行过程中的运动,协助大脑皮层对随意运动进行适时的控制,调节肌紧张。损坏后出现共济失调,肌紧张减弱。皮层小脑的主要功能是参与随意运动的设计和程序的编制。故本题选A合适。

  • [单选题]女孩,15岁。月经周期丢三器粪,量多。此次月经持续10余天未净、量多,基础体温单相,采用较合适的止血方法是
  • 大剂量雌激素止血后逐渐减量,2周后加用孕激素

  • 解析:题中患者基础体温单相,考虑是无排卵型功能失调性子宫出血。年龄15,提示为青春期功能失调性子宫出血,因下丘脑-垂体卵巢轴尚未成熟,未能建立稳定的周期性调控机制,对雌激素的正反馈存在缺陷,FSH里持续低水平,月经中期无LH高峰形成,虽有大量卵泡生长,但不形成成熟卵泡并且排卵。因此可给予大剂量雌激素止血后逐渐减量,2周后加用孕激素,诱导稳定的周期性调控机制。故本题选D。

  • [单选题]胸外伤中,最易发生骨折的肋骨是
  • 第4~7肋骨

  • 解析:1~3肋:肋骨短,且有锁骨、肩胛骨和肌肉保护,较少发生骨折;4~7肋:肋骨长且薄,最易发生骨折;8~10肋:虽较长,但前端与胸骨连成肋弓,弹性较大,不易发生骨折;11~12肋:前端游离不固定,弹性大,较少发生骨折。故选A。

  • 考试宝典
    推荐下载科目: 消化内科(正高) 口腔正畸学(正高) 中医外科学(正高) 健康教育与健康促进(副高) 病理学主治医师(代码:351) 临床医学检验学主治医师(代码:352) 中医眼科学主治医师(代码:335) 中医执业医师(一阶段) 住院医师规培(中医) 公共基础知识
    @2019-2026 不凡考网 www.zhukaozhuanjia.com 蜀ICP备20012290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