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确答案: A
犯罪既遂与犯罪未遂区别的关键在于是否实现了预期的目的
题目:下列选项中,错误的说法是( )。
解析:解析:选项A中的表述是犯罪既遂理论中的“目的说”,现在已不为我国理论界所采纳。现在,我国刑法理论界的通说是“构成要件说”,主张犯罪既遂就是故意实施的犯罪行为具备了特定犯罪构成的全部要件所呈现的停止形态。根据这种观点,判断既遂和未遂的标准就是犯罪实行行为是否符合特定犯罪构成的全部要件。本题还应注意的是选项D。未完成罪是刑法理论对犯罪未完成形态,即犯罪预备、犯罪未遂和犯罪中止的一种称谓,《指南》中并没有采用这种说法,但考生应当了解。至于未完成罪存在于哪些犯罪过程中,在理论界存在争议,依据《指南》的观点,在过失犯罪和间接故意犯罪中,均不可能存在犯罪的未完成形态,因此,未完成罪只能存在于直接故意犯罪中。
查看原题
举一反三的答案和解析:
[多选题]“公民在法律面前人人平等”的原则要求( )。
任何合法权利受到侵犯的公民都应一律平等地受到法律的保护
对任何公民的违法犯罪行为都必须依法追究其法律责任
解析:解析:公民在法律面前一律平等,指公民应当平等地享有宪法和法律规定的权利,平等地履行宪法和法律规定的义务,任何合法权利受到侵害的公民都一律平等地受到法律的保护,对任何公民的违法犯罪行为都依法追究其法律责任。这只是认定公民在权利能力上一律平等,并不能认为公民享有的权利和义务都相同,故A、C项错误。
[单选题]下列关于权利与义务的表述,正确的是( )。
在特定情况下,有些权利同时也是义务
解析:解析:A项表述错误的原因:法律上的权利和义务是对立统一的,在任何法律关系中,权利和义务都不可能孤立地存在和发展,没有无权利的义务,也没有无义务的权利,行政法律关系也不例外。B项表述错误的原因:在特定的法律关系中,权利可以成为法律关系的客体。如权利质权或以建设用地使用权设定的抵押权。C项表述错误的原因:权利和义务相互渗透和相互转化,但不等于说权利和义务就可以相互替换。选D项的理由:在特定情况下,有些权利同时也是义务,如劳动的权利和义务、受教育的权利和义务。
[单选题]下列哪项不属于我国《宪法》规定的公民文化权利和自由( )。
通信
[单选题]法官、检察官考试任用制度最早确立于( )。
清末
解析:解析:考查要点是清末司法改革。清末为了配合修律工作的进行,对司法制度也进行了改革,包括对司法机关的改革和诉讼审判制度的改革。其中,诉讼审判制度改革的表现之一就是初步规定了法官和检察官的考试任用制度。可见,D项是正确答案,排除A项、B项和C项。
[单选题]下列说法中哪一项是正确的?( )
与以往私有制法律更替的继承方式不同的是,社会主义法是在彻底否定旧法体系效力的基础上创制产生的
解析:解析:本题的考核要点是资本主义法和社会主义法的产生规律。选项A的表述是错误的,因为并不是所有国家的资产阶级都是通过暴力革命取得国家政权的,如英国就不是,且英国的资本主义法律因此而具有很浓厚的封建色彩。选项B的表述是错误的,因为商法的出现才是带有资本主义因素的法的产生的标志之一。选项C的表述是错误的,因为社会主义改造时期的法律从性质上看属于社会主义类型的法,但还不是完全意义上的社会主义性质的法,这个时期的法还是过渡性的,它以过渡时期多种经济成分并存的经济结构为前提。
[多选题]凡在中华人民共和国( )内犯罪的,也适用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
船舶
航空器
解析:解析:我国《刑法》第6条第2款规定:“凡在中华人民共和国船舶或者航空器内犯罪的,也适用本法。”因而本题的正确答案为BC。在国际列车上犯罪的,则不受该条的限制,所以选项A应予排除。根据我国承认的1961年《维也纳外交关系公约》的规定,各国驻外大使馆、领事馆不受驻在国的司法管辖而受本国的司法管辖;但是,并非所有的驻外机构内犯罪都适用该条约的规定,因而选项D应予以排除。
[单选题]下列哪一机关是我国的法律监督机关?( )
人民检察院
解析:解析:我国宪法中明确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人民检察院是国家的法律监督机关。
[多选题]听力原文:共同犯罪人的分类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二人以上共同实施的侵害行为,就是共同犯罪
只要是故意唆使他人犯罪的,就是教唆犯
只要实施的是帮助行为,就是从犯
只要实施的是实行行为,就构成主犯
解析:解析:本题的考点是共同犯罪人的分类。二人以上共同故意实施的犯罪行为,才是共同犯罪。故A项错误。B项忽略了犯罪主体的刑事责任能力。我国刑法第17条第1款规定:“已满16周岁的人犯罪,应当负刑事责任。”第2款又规定:“已满14周岁不满16周岁的人,犯故意杀人、故意伤害致人重伤或者死亡、强奸、抢劫、贩卖毒品、放火、爆炸、投毒罪的,应当负刑事责任。”由此可见,不满14周岁的.人故意唆使他人犯罪的,不承担刑事责任,不属于教唆犯;已满14周岁不满16周岁的,必须唆使他人犯第2款规定之罪的,才承担刑事责任。C项对帮助行为作了狭隘的理解,因为只有被帮助对象在实施犯罪行为时受到帮助的,才可能构成帮助犯。D项忽略了实行犯属于从犯、胁从犯的情形。
[单选题]犯罪的目的只存在于( )之中。
直接故意犯罪
解析:解析:犯罪目的,是指行为人通过实施危害社会的行为所希望达到的结果。犯罪目的对犯罪目标的直接指向性,说明具有犯罪目的的罪过必须具有直接追求性。间接故意只具有伴随性,犯罪过失对危害结果具有否定性,因此间接故意犯罪与过失犯罪都不可能具有犯罪目的。只有直接故意,才可能具有犯罪目的。因此,犯罪目的只存在于直接故意犯罪之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