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确答案: B

效应细胞

题目:T细胞接受抗原刺激后活化、增殖、分化为

解析:T细胞接受抗原刺激后活化、增殖、分化为效应细胞。

查看原题

举一反三的答案和解析:

  • [单选题]标记免疫技术实际应用时测定的是
  • 标记物在抗原抗体复合物的信号

  • 解析:一种定性、定量甚至定位测定技术。即用荧光素、放射性核素、酶、发光剂或电子致密物质(胶体金、铁蛋白)作为示踪剂标记抗体或抗原,通过抗原-抗体反应而检测相应抗原和抗体。

  • [单选题]荧光抗体技术可应用于医学检验中的检测是
  • 以上全是

  • 解析:荧光抗体技术目前已广泛应用于医学检验领域,如自身抗体检测、病原体检测、免疫病理检测、细胞表面抗原和受体检测。荧光抗体技术的一种特殊应用是流式细胞分析。

  • [单选题]用化学发光免疫测定技术中固相抗原竞争法测定CEA,若标本中CEA量越多,则
  • 形成的固相抗原-标记抗体复合物越少

  • 解析:标本中CEA对固相抗原和抗体的结合形成了竞争的关系,因此标本中CEA越多,形成固相抗原-标记抗体的复合物量越少。

  • [单选题]溃疡性结肠炎常可出现
  • 脓血便

  • 解析:黏液便出现提示肠道受刺激或炎症,鲜血便提示有下消化道出血,柏油样便提示有上消化道出血;脓血便见于菌痢、溃疡性结肠炎、结肠癌或直肠癌;稀汁样便见于各种腹泻。

  • [单选题]外周血中嗜酸性粒细胞增高见于
  • 猩红热感染期

  • 解析:外周血中嗜酸性粒细胞增高见于猩红热感染期。

  • [单选题]下列关于弥散性血管内凝血(DIC)的叙述错误的是
  • 纤溶系统被抑制

  • 解析:弥散性血管内凝血(DIC)是由于多种病因所引起的病理生理过程的一个中间环节。其特点是体内有血小板聚集,病理性凝血酶生成,纤维蛋白在微血管中沉积,形成广泛性微血栓。在此过程中,消耗了大量血小板,使BPC减少和功能异常,消耗了大量凝血因子使凝血活性减低。同时,通过内激活途径发生了继发性纤溶亢进。因此E选项说法错误。

  • [单选题]关于肺炎链球菌的叙述错误的是
  • 革兰染色阴性

  • 解析:肺炎链球菌为革兰阳性双球菌。

  • 考试宝典
    推荐下载科目: 中西医结合外科学(正高) 临床医学检验临床免疫(副高) 神经内科学主治医师(代码:308) 血液病学主治医师(代码:310) 中医皮肤与性病学主治医师(代码:339) 口腔助理医师 住院医师规培(神经外科) 住院医师规培(中医康复科) 临床专业知识 药学(中级)
    @2019-2026 不凡考网 www.zhukaozhuanjia.com 蜀ICP备20012290号-2